文|于斌
網購新規引發的思考
文|于斌
2011年4月12日,商務部發布了《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以下簡稱網購新規),提出一套交易糾紛解決機制。網購新規從平臺設立與基本行為規范、平臺經營者對站內經營者的管理與引導、平臺經營者對消費者的保護等5個方面對第三方平臺經營與管理作出規范,其中“用戶可無條件退貨”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網購新規中這樣寫道:“一些網購消費者下單不久就后悔了,為此,服務規范鼓勵平臺經營者設立‘冷靜期’,允許消費者在購物后有一段時間冷靜思考,如果后悔了,可以無理由退貨,以此減少交易糾紛,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為了約束站內經營者的不當行為,平臺應通過合同等方式要求和督促站內經營者建立實行信譽制度,方便消費者監督和投訴。”正是這一段文字引起了買家群體的贊同與賣家群體的不滿,同時也使眾多電子商務從業者們對網購新規給予競爭對手的隱性幫助表示擔憂,一旦付諸實施,恐怕將有大量賣家“罷工”。
網購新規允許消費者有時間反悔(規范原文:鼓勵平臺經營者設立冷靜期制度,允許消費者在冷靜期內無理由取消訂單。)
看似利好消費者的規定,事實上也還是會給買家帶來一定困擾。作為購買者,筆者也曾有網購下單以后不想買的時候。但是,更多的情況下,筆者更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即希望自己所購買的商品能夠快點送達。此次商務部在網購新規中提出了冷靜期,那么在這段期間,賣家是該發貨還是不發貨?這種冷靜期似乎也給沒有退貨需求的消費者帶來了苦惱,賣家會不會故意延遲發貨導致商品并不能快速送達?
一般來說,買家網購之后,商品郵寄到手最長也只是需要一周的時間,而網購新規卻提出了“一周的冷靜期”,也就是說,買家買了東西最長要兩周才能拿到。
對賣家而言,雖然網購新規沒有明確規定賣家要在一周的冷靜期后才可發貨,但大多數賣家卻會選擇這么做,因為如果賣家在一周內發貨了,買家如果反悔,一切后果和損失都由賣家承擔,得不償失;如果賣家在冷靜期后發貨,就不會遇到類似問題,也就不會承擔責任了。但是這樣一來,賣家所積壓的商品無形中增加了,無論是因維護還是管理產生出的費用還是得由賣家承擔。而且賣家還得每天追問:“親,你所購買的東西要不要發貨,或者你已經后悔?”對于賣家來說,這的確是件麻煩事。
設置異地災難備份系統,建立災難恢復體系和應急預案(規范原文:日交易額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應當設置異地災難備份系統,建立災難恢復體系和應急預案。站內經營者和交易相對人的身份信息的保存時間自最后一次登錄之日起不少于兩年;交易信息保存時間自發生之日起不少于兩年。)
這條規定的目的是考慮到網購的安全性,為了保護商家的消費者信息以及商家的個人信息,此安全措施可以保證數據安全,后期不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當然也可以為某些涉及到法律問題的事件提供證據。
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一個黑客真想盜取你的信息,你備份再多有什么用?最多就是在有突發事件的情況下,會起到作用。我們知道,時間與風險是成正比的。時間越長,風險越大。以筆者之見,這個規則在保護了商家的信息的同時,也為黑客的不法行徑提供了機會。
修改交易規則至少提前30日予以公示(規范原文:平臺經營者應制定并公布交易規則。交易規則的修改應當至少提前30日予以公示。)
站內經營者加入第三方平臺,即是表明同意現行的交易規則,要按照規則經營,雙方是有協議的。如果第三方交易平臺要改變規則,必須提前通知站內經營者,如果站內經營者認為不能接受新規則,可以退出。
這是對用戶群體的尊重,也是對用戶權益的保護。第三方平臺是買賣雙方的生存平臺,買賣者都可以自由選擇平臺,因此第三方平臺要提前公示,如果站內經營者不滿意可以更換平臺。而這也從側面提醒我們要學會運用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商品介紹必須與實物相符(規范原文:網頁上顯示的商品信息必須真實。對實物商品,應當從多角度多方位予以展現,不可對商品的顏色、大小、比例等做歪曲或錯誤的顯示;對于存在瑕疵的商品應當給予充分的說明并通過圖片顯示。)
現在很多賣家提供的商品描述都和實物不符,這一方面和誠信機制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沒有相關的強制性行政法規有關,因為現有的網購新規僅是一個規范,而不具備強制性。可喜的是,商務部正在制定電子商務管理辦法,預計年底出臺,對違反規范到一定程度的賣家給予相應懲罰,甚至追究法律責任。這對規范電子商務市場來說意義重大。
網購買的不僅僅是商品,更多是買家和賣家相互的信任。如果一個有良心的賣家,他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現實中,所賣的東西都應該是真材實料的。現在地攤貨很多,假冒商品不是只有網上才有,如果現實中沒有了假貨,網上的假貨從何而來,筆者認為,抓本源比抓衍源更重要。
賣家保證金先行賠付(規范原文:鼓勵網絡第三方交易平臺和平臺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賣家保證金”服務。保證金用于消費者的交易損失賠付。)
這主要是指發生交易糾紛的時候,如果買賣雙方協商沒有解決的話,就需要交易平臺介入。如確是賣家責任并且拒不賠付的話,平臺要用保證金賠付買家,然后再和賣家解決。對于買家來說,這條規定等于一顆定心丸,對于賣家來說,除了保證金予以賠付之外,還會被平臺處以更嚴厲的責罰。
雖說網購新規的出發點是為了更加規范市場,盡可能提供更好的網購環境,但一味地偏袒買家卻沒有客觀評估目前消費者的綜合購買素質,可能出現的潛在損失無疑會加載在消費者的身上。如此一來,此新規的發布依然會讓消費者覺得不舒服。
該新規剛一頒布就受到網友們的熱議,奇怪的是,大部分網站首先是自己站出來表示支持新規。而熱議的網友卻明確點出其中存在分歧的部分,轉了半圈后,很多網友發現,根據這個規定,B2C竟然不在規范之中?這是否有偏袒之嫌?
對于這樣的規定,確實存在很多的質疑,業內最大的擔心就是“無理由退貨”是否會成為競爭對手惡性競爭的工具,是否會使得消費者的“無理由”變成“無理”。例如一個經營玩具的賣家,送貨后玩具被買家小孩玩了一周,覺得不好玩了要求退貨,那商品被退回去后,商家如何做處理?不是全新的,其中的損失由誰承擔?消費者的沖動由賣家全部承擔又是否合理?由此產生的資源浪費問題如何解決?這是新規中并沒有顯示出的種種后遺癥,有待日后完善。
電子商務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當然在發展過程中更加需要合理的制度來規范,以確保發展方向是健康有序的。只有不斷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才能真正體現出電子商務的意義,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同時還能為消費者提供多樣的消費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要以犧牲消費者的某些權益為代價,這么做將是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