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勝軍
(陜西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陜西 西安 710068)
張家山水文站為涇河下游干流控制站,系一類精度水文站,國家重要站,中央報汛站。1932年1月由民國陜西省水利局設立,1952年6月測驗斷面下遷3000m站名為張家山(二)站。站址位于陜西省涇陽縣王橋鎮岳家坡村趙家溝,東經105°36′,北緯34°38′,集水面積 43216km2,控制河長 397km,河流平均比降2.78‰,距河口里程58km。主要任務為收集涇河流域水文特征,掌握下游河段水量、沙量變化規律,為開發利用涇河流域水利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為涇河下游及黃河、三門峽庫區防汛提供水文情報、預報,為涇惠渠灌溉管理服務。觀測項目有水位、流量、含沙、水溫、降水、蒸發、水質,土壤墑情,同時對涇惠渠非汛期含沙、水質等項目進行測驗。下設3處墑情監測站、8處降水量站、4處雨情站。2010年有職工5人。
涇河為黃河流域十大水系之一,是黃河洪水泥沙主要來源地之一。涇河長455km,流域面積45421km2。涇河水系跨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區),西至六盤山、東至子午嶺、南接千陽嶺、北至古長城。地形地貌大致可分為中低山、丘陵地形、黃土塬區和河川臺地四種地貌形態,地勢西部高,其余方向較低。各支流呈輻射狀集中于政平及亭口附近,狀若雞爪。涇河水系為季節分明的中緯度大陸性氣候,春旱少雨,夏秋季多東南風,雨量相對多而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89.7mm。涇河年均徑流量13.91×108m3,年均含沙量為220g/m3。張家山水文站實測最高水位437.00m(1933年8月8日),實測最大流量9200m3/s(1933年8月8日),實測最小流量1.94m3/s(1977年4月15日),實測最大流速:5.47m/s(1966年 7月 27日),實測最大含沙量:1430kg/m3(1958年7月11日)。
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移動的影響,在西太平洋、孟加拉灣暖濕水汽共同作用下,在副高峰區造成大暴雨,使涇河暴雨多集中在7月、8月兩個月。涇河流域形若扇狀。各主要支流處于六盤山以東的暴雨區內、暴雨移動路徑與支流匯入走向一致,使涇河上游支流洪水頻繁,量級高、遭遇機會多,是陜西省洪水易發區和洪峰流量高值區。
清道光21年(1841年),張家山站出現洪峰流量15800m3/s,為歷史調查最大;1933年8月,涇河全流域出現了一次高強度降雨,支流馬蓮河、芮河、黑河猛漲,涇河發生了實測以來的最大一次洪水,張家山實測值為9200m3/s,約為50年一遇的洪水;1966年涇河上游突降暴雨,各支流普遍漲水,張家山站實測洪峰流量為7520m3/s,超過20年一遇洪水;1996年7月26~27日,涇河上游甘肅慶陽地區普降暴雨到大暴雨,中心雨區雨量高達160mm,張家山站分別為3180m3/s、3920m3/s,超過5年一遇洪水標準,由于洪水來勢迅猛,漲落較快,造成涇陽河灘228名群眾被洪水圍困的險情。
根據歷史調查洪水和1932年~2009年實測資料推算出涇河張家山站不同頻率洪水見表1。

表1 涇河張家山水文站洪水流量頻率表
張家山水文站現測驗河段較順直,復式河槽,沙石、膠泥河床。兩岸均為黃土崖,高約30m。基本斷面上、下游各300m處,均有彎道。基本水尺斷面兼流速儀測流斷面及浮標中斷面,上、下浮標斷面間距200m,上、下比降斷面間距280m。水位流量關系為單一線或繩套曲線。洪水測驗流速儀易受柴草影響。基本斷面上游3500處有涇惠渠張家山水庫,基本斷面以上1200m處有涇惠渠沉沙池。涇惠渠干渠最大引水量達50m3/s。涇惠渠張家山水庫庫容450萬m3,最大泄洪可形成320m3/s的水峰,日最多形成水峰7個,變幅均在2m。涇惠渠沉沙池設計沉淀沖沙200kg/m3,最大調節涇河含沙形成沙峰350 kg/m3,日形成沙峰3個,變幅在100kg/m3以上。以上因素造成了張家山水文站水位流量變化頻繁,水、沙峰層巒疊嶂。
張家山水文站現有1952年劃撥2.87畝辦公用地,0.44畝氣象場用地;1983年建生產辦公用房295.5m2。1973年修建觀測窯40m2。1999年修建灶房30m2。另有涇河觀測場地——涇河測驗斷面上下游總長800m,占地約160000m2。氣象場距離涇河觀測斷面500m。
張家山水文站1976年以前使用單舟測船取沙測流,1976年建雙主索齒輪升降纜車,1981年改為渦輪升降纜車。1992年改造為電動升降,配有“浙Ⅱ型絞車,2008年增添變頻器改為計算機控制。測驗河段纜道跨度220m,主索直徑18.5mm,高度447.59m。另有1976年架設彈線式浮標投放器,跨度190m,,距河底高程20m。2008年12月修建超聲波水位塔。2009年6月啟用YDH-1型遙測終端機。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水文工作的不斷重視,張家山水文站儀器設備不斷得到更新。
張家山水文站目前配LS25-3、LS25-1型流速儀6架,有JA21002型電子天平一臺。DSZ2型自動安平水準儀一臺。DT-2型電子經緯儀一臺。TZS-1型土壤水分測試儀一臺。YDH-1型遙測終端機一臺。以及 DEL5200型計算機一臺、HPlaserjetP1008打印機一臺。
張家山水文站作為一類站,執行全國統一規范對各項水文要素進行測驗。同時利用計算機軟件對流量進行計算,用南方片資料整編軟件進行各水文要素資料整編。
目前,張家山水文站的測洪方案為:纜車(吊箱)施測1500m3/s以下的洪水;大于1500m3/s的洪水用均勻浮標法或中泓浮標法施測流速,用電子經緯儀交會法定位浮標位置。流量500m3/s以下時一般在0.6m水深處施測,條件允許時適當布置多點法測流;流量500m3/s以上在0.2m水深處施測。
本站洪水如在7200m3/s(保證流量)以上時,保證水位控制完整,利用中泓天然浮標搶測洪峰,在水邊取沙。
根據《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張家山水文站的測洪標準應為50年一遇至100年一遇,或不低于當地和下游保護區防洪標準。張家山水文站50年一遇洪水為9510m3/s。
根據《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張家山水文站的防洪標準應高于100年一遇,或不低于近50年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張家山水文站50年一遇洪水為9510m3/s,近50年以來最大洪水為1966年7月27日實測最高水位434.33m,相應流量 7520m3/s,為歷史實測最大流量。目前,測驗設施均在440m高程以上,相應流量為12600m3/s,超過100年一遇洪水。
目前流速儀法可測流1500m3/s,僅相當2年一遇洪水,即使用浮標法,最大也只能施測6000m3/s,約為15年一遇洪水。超聲波水位塔探頭高度是436m,可探測涇河8300m3/s的洪水,相當于35年一遇洪水。斜坡水尺的頂端可觀測最高水位444.97m,相應流量18700m3/s,超過1000年一遇洪水。
按照SL276-2002《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的規定,結合陜西省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張家山水文站在涇河及渭河下游防汛工作的重要作用。按照基本實現水位、雨量數據采集、傳輸、處理自動化,初步實現流量測驗半自動化,建設標準化觀測場地、觀測道路,建設標準化生產、生活用房,配備必要的通訊、交通工具王曉斌等要求,基本滿足社會發展對水文工作的需求。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張家山水文站防洪標準較高,測洪能力卻很低。目前測流設施主要建于1976年,使用時間超過30年,設施老化嚴重。觀測房為窯洞,建于1973年,由于過去建設標準低,且目前使用超過35年,面貌陳舊,窯頂出現裂縫、漏水等問題。觀測道路泥濘坎坷,工作極為不便。通過對照,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
(1)測驗保護區未在當地確權劃界,站院土地使用證過期,影響測站穩定及自我保護。
(2)高水用浮標法測驗,中低水用吊箱測流,低水采用人工涉水測流。吊箱測流設施經過三十多年的運行,設備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不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氣象觀測場僅為6m×6m,不符合一類站的要求。
(3)掛靠外單位電力線路,電壓不穩、線路老化,給測驗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4)河道觀測用房年久失修。
(5)無水塔、水井,飲水依靠當地村莊自來水,管道老化,有漏水現象,由于無明確用水意向,水費偏高,有停水現象。
(6)地處偏僻,不通公交,無交通工具。出外工作、購物極為不便。
(7)目前無配套文體活動室、供水供暖設施、洗澡設施等。
(8)測站人員較少。
在上、中、下三個斷面分別設立斜坡三組。并分別修建觀測道路。
選用吊箱吊儀纜道。對主索塔架、地錨、主索、副索、纜道房、拉偏索、標志索、防雷設施等進行重新建設。
由于張家山水文站站院距離河道有500m,所以在河道應重新修建觀測房并修建圍墻,同時對供水、供電設施進行設立。修筑通向公路的道路200m。
重新修建浮標投放器,架設過河索,設立支架、錨碇、投放器,配備動力、照明設施,新建浮標房。
更新配備相應的泥沙采樣器。
配備自記水位、斷面監控系統、鉛魚、對講機、全站儀、電波流速儀。
張家山水文站雨量、蒸發為常年觀測項目,需建設12m×12m氣象觀測場。
(1)生產生活用房及生活、辦公設施。張家山水文站目前有站房15間,需進行粉刷整修,配電線路重新布設。圍墻、大門、道路均需維修。更換職工宿舍桌椅床凳,更換辦公室桌椅,配備辦公用品。根據當地情況,當前發展社會公交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應給該站配備交通工具。
(2)電力、取暖。向當地電力部門申請立戶,擁有自己的用電權,需修建配電線路,配20kW變壓器;建設卻暖設施;對生活用水管道進行改造,明確自來水使用權。修建洗澡設施,解決職工生活難問題。
(3)下屬雨量站、墑情站設施。張家山水文站目前下屬雨量站8處,其中雨情站4處,墑情監測站3處。對其中4處雨情站建設4m×4m雨量觀測場,配備遙測系統4套。對三原墑情站增設雨量觀測項目。
(4)明確觀測場地,辦理土地使用證。張家山水文站觀測場地跨涇河兩岸分屬涇陽縣和禮泉縣,對涇河觀測河段范圍的進行確立,加強對測驗區的保護。另外應重新對土地使用證進行辦理,明確水文站站址范圍。
張家山水文站是國家一類水文站,觀測項目齊全,根據工作任務人員應穩定在8人以上。目前人員相對較少,人員素質相對較低,應逐步進行充實,建立競爭機制,加大向基層政策傾斜力度,吸引學水文的學生來基層工作。同時加大對原有職工的培訓。
對于電波流速儀、全站儀等先進儀器進行使用,對超聲波水位計進行改造使其發揮較好作用,給河道架設攝像頭,隨時監測河段變化情況,從而降低工作強度。通過對累積資料的分析簡化測流次數,簡化取沙方法,從而適應水文現代化的需要。
張家山水文站是陜西省最早開展現代水文測驗的測站。有人提出將張家山水文站遷移到生活便利的地方,由于目前還不具備條件,因此在原地進行改造,使張家山水文站煥發青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當務之急。
當前在做好測、報、整基礎工作的同時,要提高水文現代化水平,走“大水文”發展之路。參與水資源管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水文測站發展壯大之源。通過對涇河張家山水文站的測站特性、洪水特征的研究,將目前測驗設施、測洪狀況和SL276-2002《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進行對照,對張家山水文站測洪能力進行了分析,對測站建設提出了建議。在建設中使張家山水文站通過配備先進設施設備,實現水文要素收集、計算、處理、傳輸、存儲現代化,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的需求,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從而使張家山水文站在城市防洪、水保生態、水環境監測、水資源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充分發揮水文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和防汛抗旱的“參謀”、“哨兵”作用。陜西水利
[1]SL276-2002.《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裝備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02.7.15.
[2]《張家山水文站測洪方案》.陜西省西安水文水資源勘測局.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