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葉平 董文杰
(前黃高級中學 江蘇 常州 213161)
原題:如圖1所示,兩質量相等的物塊A,B通過一輕質彈簧連接,B足夠長,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觸面均光滑.彈簧開始時處于原長,運動過程中始終處在彈性限度內.在物塊A上施加一個水平恒力F,A,B從靜止開始運動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A.當A,B加速度相等時,系統的機械能最大
B.當A,B加速度相等時,A,B的速度差最大
C.當A,B的速度相等時,A的速度達到最大
D.當A,B的速度相等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

圖1
對物體施加恒力F后,物體A隨彈力的增大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B受彈力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運動.t1時刻速度第一次相同,彈簧拉伸到最長,反映在v-t圖像上,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之差最大,即SOAPB最大(圖2) .
(1)如圖2所示,t1時刻,物體A的加速度等于零(圖線斜率為零),即F=F彈;可知此時物體B的加速度等于物體A在t=0時刻的加速度,即F彈=F=ma(初始時刻物體A僅受恒力F作用).綜上分析得,圖線A與B關于中心對稱.
(2)t1時刻之后,彈簧逐漸向原長恢復,A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運動,B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當速度再次相同時,如圖2 中t2時刻,圖線和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與上次相同,即彈簧恢復原長.以后重復這種運動.
(3)從質心的角度理解,由F=(mA+mB)aC可知,質心加速度恒定,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系統的速度-時間圖線,如圖2中虛線C,物體A,B的速度不斷增大,但加速度周期性變化.

圖2
(4)在圖2中,圖線A,B處切線的斜率相等,即加速度相同時,速度相差最大.
綜上,不難得出正確答案:B,C,D.
筆者和同事們有同樣的疑問,物體A的加速度剛好減小到零時,兩物體速度相等;可不可能出現如圖3所示的情況呢?即物體A的加速度反向后在t1時刻兩物體的速度相等.那么,選項B,C出現了問題.

圖3
為此我們利用非慣性系和微積分知識作如下分析:選取B為參考系,當A相對B運動的位移為x時,對B有
κx=ma
對A有
得
積分之
得

若A,B的質量不等,對B有
κx=mBa
對A有
得
積分得




圖4
非慣性系和微積分知識在高中物理學習階段的要求不高,學生在靈活運用方面存在困難.筆者在思考,能否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模擬物理過程? “仿真物理實驗室”是一種集模擬物理過程、即時數據分析、描繪物理圖像等為一體的優秀教學軟件.它為物理課堂的教與學提供了豐富而又方便的創造功能,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模擬宏觀或微觀、高速或低速、化靜為動等平常無法實現或在現有中學實驗條件下無法完成的實驗.
為了觀察的效果更加明顯,筆者設定了一些數據:mA=mB=2 kg ,F=1.5 N,勁度系數κ=0.3 N/m,原長l0=0.6 m.其中,A,B從靜止開始運動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過程,如圖5中虛線框所示;同時,此后的運動圖像也可以描繪出來.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清晰地理解運動的整個過程.圖5的“波形”圖線中,“波谷”M點表示彈簧處于原長狀態;N點表示彈簧拉伸到最長狀態.彈簧長度的變化過程在“波形”圖線上也能一目了然.

圖5

圖6
取mA=1 kg,mB=2 kg ,κ=0.5 N/m,其他物理量不變.“仿真物理實驗室”描繪的圖像如圖6所示,類似于圖3.
取mA=2 kg,mB=1 kg ,κ=0.3 N/m ,其他物理量不變.如圖7所示,類似于圖4.

圖7
“仿真物理實驗室”雖然形象直觀,但對于較為復雜的運動,設計者必須清晰物理運動過程及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聯系,才能設計出理想的實驗,得到理想的效果.如本題的模擬過程中,就要利用該程序提供的“程序語言”進行適當的編程,圖8是編程的對話框,在圖9中筆者摘錄了“mA=mB=2 kg”情況下的編程程序.

圖8 編程框圖

圖9 圖8中的程序
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覺簡單易懂?筆者除了介紹“有瑕疵的常規解法”(v-t圖解法),還不斷在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下面一種解法供讀者探討,有不當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圖10
選取系統的質心為參考系(質心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這也是此法的巧妙之處,即x既是彈簧的形變量,也是物體A,B之間的相對位移.
思考:圖線與x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什么呢?

當橫坐標等于x時,物體A的加速度等于零,即
F=F彈=κx
對物體B有
F彈=κx=maB

所以A,B圖線與橫坐標圍成的面積相等,即vA=vB,彈簧伸長最大,彈性勢能最大.之后A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運動,B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彈簧向自然長度恢復,如圖10中右側虛線部分.
對mA≠mB的進一步思考.


圖11

圖12
(2)若mA>mB,如圖12所示.當橫坐標M=x,即物體A的加速度等于零時,兩圖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不相等.要保證面積相等,即速度相等,亦即橫坐標為N點處,此時aB>aA>0.與圖7對比.
筆者在總結撰寫本文時,也非常開心,興趣濃厚,一氣呵成.學生如果也能通過平時的思考與總結,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問題,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成就感,必然會興趣十足,也一定能夠學好物理.雖然新的解法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或者“錯誤”,但我們通過共同探討,發現錯誤,也是一種進步.所以,筆者撰寫本文的目的也是想以此來激勵廣大教師能不斷思考,不斷創新,在創新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