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軍
(遷安市第二中學 河北 唐山 064400)
物理學中有許多題目,貌似質異,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區別,出錯的概率是極高的.為此,把它們設計成“對兒題”,采用比較的策略,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舉例賞析.
【例1】如圖1所示,質量為m的小滑塊沿傾角為θ的斜面,由斜面底端向上滑動.經過時間t1速度減小為零,再經過時間t2,滑塊又回到斜面底端.滑塊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始終為f.在整個運動過程中,求:(1)重力對滑塊的總沖量和重力所做的功.(2)若滑塊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離為s,則滑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摩擦力的沖量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圖1
解析: (1)沖量的概念是力和力的作用時間的乘積,是矢量;功是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積,是標量.所以重力的總沖量為mg(t1+t2),重力所做的功為零.
(2)上滑過程中摩擦力的沖量為ft1,方向沿斜面向下,下滑過程中摩擦力的沖量為ft2,方向沿斜面向上.設向下為正,故摩擦力的總沖量為
If=I1+I2=ft1-ft2
摩擦力在上滑過程中對滑塊做功為-fs,下滑過程中對滑塊做功也為-fs,所以全程滑動摩擦力對滑塊做的總功為-2fs.
【例2】如圖2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小車質量均為M,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車橫梁上用細線各懸掛一質量為m的小球.若分別施加水平恒力F1,F2,整個裝置分別以加速度a1,a2運動,但兩條細線與豎直方向夾角均為θ.若M>m,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兩細線的拉力大小相同
B.地面對兩個小車的支持力相同
C.水平恒力F1=F2
D.兩個小車的加速度a1=a2

圖2


圖3 圖4
【例3】如圖5所示,一質量為m的物體系于長度分別為l1,l2的兩根細線上,l1的一端懸掛在天花板上,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θ,l2水平拉直,物體處于平衡狀態.(1)現將l2線剪斷,求剪斷瞬時物體的加速度.(2)若將圖5中的細線l1改為長度相同、質量不計的輕彈簧,如圖6 所示,其他條件不變,求剪斷l2瞬時物體的加速度.

圖5 圖6
解析: 第(1)問中,細線的拉力是由于細線發生微小形變產生的,與其相連的物體只要有極其微小的移動,拉力就可以發生突變,因此l1線上的拉力發生了突變;此后小球將做圓周運動,物體受力如圖7所示.設l1線上拉力為T,沿半徑方向因速度為零,故有T=mgcosθ;沿圓周切線方向,有mgsinθ=ma,所以a=gsinθ.

圖7 圖8
第(2)問中,彈簧的彈力是彈簧發生明顯形變產生的,其恢復形變需要較長時間,在其他力改變的瞬間,彈簧的形變還未來得及發生變化,因此可認為彈簧拉力不變.設平衡時彈簧上拉力為T1,線上拉力為T2,重力為mg,物體受力如圖8所示.根據平衡條件得T1cosθ=mg,T1sinθ=T2,得T2=mgtanθ.剪斷線的瞬間,T2突然消失,T1不變,物體即在T2反方向獲得加速度.因為mgtanθ=ma,所以其加速度a=gtanθ,方向沿T2反方向.


圖9
解析: (1)物塊從A滑到B的過程中,小車靜止不動,物塊到B點獲得向右的速度,此時物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開始做減速運動,小車受到向右的摩擦力,開始向右做加速運動,物塊和車組成的系統水平方向動量守恒.設物塊到B點時的速度為v,由A到B過程由機械能守恒定律,有
設物塊與小車間的摩擦力為f,物塊滑到C時與小車的共同速度為v′,物塊在小車上由B到C的過程中,由動量守恒定理
mv=(M+m)v′
由動能定理
解得
(2)去掉左側豎直墻壁,物塊和車組成的系統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滿足水平方向動量守恒,則有
0=(M+m)v1
根據功能原理
解得
【例5】如圖10所示,一質量為m的小球,用長為l的輕繩懸掛于O點,小球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從平衡位置P點緩慢移動到Q點,此時懸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θ. 求(1)此過程中拉力F做的功為多少.(2)若F為水平恒力,把小球從平衡位置P點移動到Q點過程中,拉力F做的功為多少?

圖10
解析: (1)小球緩慢移動,隱含著時時都處于平衡狀態,由平衡條件可知F=mgtanθ.隨著θ的增大,F也在增大,這是一個變化的力,不能直接用功的公式求解,可用動能定理求解.由于緩慢移動,動能保持不變,由動能定理
-mgl(1-cosθ)+W=0
所以
W=mgl(1-cosθ)
(2)已知F為恒力,故可直接用功的公式
W=Flsinθ
【例6】(1)在做“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的實驗時,為了確定小球在不同時刻所通過的位置,用圖11所示的裝置,將一塊平木板釘上復寫紙和白紙,豎直立于槽口前某處且和斜槽所在的平面垂直.使小球從斜槽上緊靠擋板處由靜止滾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點跡A;將木板向右移距離x,再使小球從斜槽上緊靠擋板處由靜止滾下,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點痕跡B;將木板再向右移距離x,小球再從斜槽上緊靠擋板處由靜止滾下,再得到點痕跡C.若測得木板每次右移距離x=20.00 cm,A,B間距離y1=4.70 cm;B,C間距離y2=14.50 cm(g取9.80 m/s2).根據以上直接測量的物理量推導出小球初速度的計算公式為v0=______(用題中所給字母表示);小球初速度值為______m/s (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

圖11
解析: (1)因為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木板向右移動相同的距離x,故小球在豎直方向上經過的兩段距離所經歷的時間相同,由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Δy=y2-y1=gt2和x=v0t,可得
代入數據,得
此題中木板的設置為使小球在豎直方向上經過AB和BC兩段距離所經歷的時間相同,故數據處理采用豎直方向應用“紙帶法”.
(2)某同學在“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的實驗中,通過描點法畫出小球做平拋運動的軌跡,并求出小球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和拋物線方程.他先調整斜槽軌道使槽口末端水平,然后在方格紙上建立好直角坐標系xOy,將方格紙上的坐標原點O與軌道槽口末端重合,Oy軸與重錘線重合,Ox軸水平,如圖12(a).實驗中使小球每次都從斜槽同一高度由靜止滾下,經過一段水平軌道后拋出.依次均勻下移水平擋板的位置,分別得到小球在擋板上的落點,并在方格紙上標出相應的點跡,再用平滑曲線將方格紙上的點跡連成小球的運動軌跡,如圖12(b)所示.已知方格邊長為L=5 cm,重力加速度為g=10 m/s2(計算結果取2位有效數字).

圖12
(1)求小球平拋的初速度v0=______m/s ;
(2)求小球運動的軌跡方程的表達式為y=______x2;
(3)你認為下列情況可能產生實驗誤差的是
A.小球在軌道上滾動過程中有摩擦力
B.每次下移水平擋板不均勻
C.實驗時,水平擋板有時傾斜
D.固定方格紙的木板有時傾斜

v0=1.5 m/s
(3)木板的功能為獲得軌跡上的點,所以B,C選項不會產生誤差,答案選D.
物理教學中,通過設計“對兒題”,不僅能訓練學生比較思維能力,而且對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模型的理解會更深刻.求解“對兒題”的整體效果要比把它們分開解孤立的兩題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