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鳳
(沛縣中學 江蘇 沛縣 221600)
2010年高考江蘇卷物理第9題是一道典型的現(xiàn)代高考試題,其綜合性和靈活性強、能力要求高、區(qū)分度高.下面筆者作具體分析,以期從中找出解題的方法和命題的思路.
(1)原題
如圖1所示,在勻強磁場中附加另一勻強磁場,附加磁場位于圖中陰影區(qū)域,附加磁場區(qū)域的對稱軸OO′與SS′垂直.a,b,c三個質子先后從S點沿垂直于磁場的方向射入磁場,它們的速度大小相等;b的速度方向與SS′垂直,a,c的速度方向與b的速度方向間的夾角分別為α,β,且α>β.三個質子經(jīng)過附加磁場區(qū)域后能達到同一點S′,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A.三個質子從S運動到S′的時間相等
B.三個質子在附加磁場以外區(qū)域運動時,運動軌跡的圓心均在OO′軸上
C.若撤去附加磁場,a到達SS′連線上的位置距S點最近
D.附加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

圖1
(2)題目分析
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該題的基本物理模型就是“同源等速”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命題者在此基礎上添加了新的元素,進行了創(chuàng)新與整合,從而使老問題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具有了相當?shù)碾y度和較高的區(qū)分度.
模型:如圖2所示,大量帶正電荷的粒子在垂直于紙面向外的勻強磁場中,以同一速率向紙面內(nèi)各個方向射出,它們均做半徑為r的勻速圓周運動,帶電粒子“掃過”的區(qū)域為以O為圓心2r為半徑的“大圓”(可用硬紙片等物做一個小圓,以小圓邊緣上的一點為圓心,轉動小圓,可得到此“大圓”區(qū)域和其變化規(guī)律,這一方法稱“轉圓法”).

圖2
題目中A,D選項考查內(nèi)容比較簡單,在此不贅述.由以上“規(guī)律”可知,三個質子在附加磁場以外的勻強磁場中運動時軌道半徑相等.所以三個圓的圓心不可能都出現(xiàn)在OO′ 軸上,B選項錯誤.
撤去附加磁場后,如果α=β,則a,c兩質子運動軌跡在SS′連線上具有共同的弦,距S點的距離相等.當α>β時,a質子打在SS′上 的點距S最近,如圖3所示.答案為選項C,D.

圖3
(3)總結
題目不同于原模型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在勻強磁場的基礎上,附加磁場,而附加磁場影響的只是A,D兩個較簡單選項中的問題.B,C選項中,一個描述的是帶電粒子在附加磁場外的運動,另一個是撤去附加磁場后帶電粒子的運動.它們根本就與附加磁場無關,其實質仍然是“同源等速”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從命題的角度講,該題屬于“經(jīng)典問題”改造;這種改造應該說主要是“形式”上的.但就是這種改造已經(jīng)使很多考生不適應,題目正答率很低.究其原因,學生或者是對該模型不夠熟悉,或者是不能透過表面現(xiàn)象而洞察問題的實質.
(4)對教學的啟示
由此題可見高考試題也并不刻意回避經(jīng)典;對那些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典型問題進行適當?shù)母脑旌脱由焱卣梗瑹o論從難度還是區(qū)分度,對考生同樣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考查、區(qū)分作用.
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訓練時,一定要找到問題的“基本模型”和“特有條件” (如該題的“附加磁場”).“基本模型”為命題、解題的基礎;“特有條件”為基于原型的創(chuàng)新之處.注意到這兩點,此類問題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
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認知物理學中的“基本模型”,尤其是在高三的后期復習中,教師與其猜題押寶,不如靜下心來,幫助學生切實做好將習題歸類到模型的工作.復習中先對知識結構和模型規(guī)律進行梳理,再對做過的習題進行分類歸納,從做過的大量習題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在這個過程中將習題與模型規(guī)律直接掛鉤,培養(yǎng)學生運用模型的能力,可以迅速提高他們的解題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