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平
(鎮江第一中學 江蘇 鎮江 212016)
借助圖像處理物理問題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些圖像比較簡潔,用來處理物理問題相對比較簡便,但有些圖像中會出現“拐點”,即某個或某些物理量會出現突變,用它來處理物理問題就顯得麻煩些.若對“拐點”成因琢磨不透,將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偏差甚至會誤入歧途.如何分析和解決“拐點”類問題,正確分析“拐點”的成因無疑是關鍵所在.下面通過幾個實例來談談對拐點問題的處理方法.
【例1】如圖1所示,一豎直平面內的軌道由粗糙斜面AD和光滑圓軌道DCE組成,AD與DCE相切于D點,C為圓軌道的最低點.將一小物塊置于軌道ADC上離地面高為h處由靜止下滑,用力傳感器測出其經過C點時對軌道的壓力N.改變h的大小,可測出相應的N大小,N隨h的變化關系如圖2折線PQI所示(Q為拐點),QI反向延長交縱軸于S點(0,5.8 N),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圖1

圖2
(1)小物塊的質量m;
(2)圓軌道的半徑及軌道DC所對圓心角θ(可用角度的三角函數值表示);
(3)小物塊與斜面AD間的動摩擦因數μ.
解析:圖2是小物塊對軌道產生壓力的圖線,Q點是圖線變化出現的拐點,其實質上取決于小物塊究竟是從軌道上的D點上方滑到C點,還是從D點下方滑到C點.
如果物塊只在圓軌道上運動,則由機械能守恒定律,有
和向心力公式
得
結合PQ曲線得m=0.5 kg,R=1 m.
由圖2,Q點的高度為0.2 m,即圖1中D點的高度b=0.2 m,由幾何關系可得θ=37°.
如果物塊從斜面上滑下,則由動能定理
和向心力公式
得
結合QI圖線及延長線,得μ=0.3.
小結:拐點Q的物理意義是小物塊運動位置的突變點,即力的大小拐點轉化為運動位置的變化.
【例2】“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發動機關閉后軌道控制結束,衛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圖3中M,N之間的一段曲線表示轉移軌道的一部分,P是軌道上的一點,直線AB過P點且和兩邊軌道相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衛星在此段軌道上動能一直減小
B.衛星經過P點時動能最小
C.衛星經過P點時速度方向由P指向B

圖3
解析:P點是衛星運動位置的拐點,在這個拐點衛星受到地球和月球的萬有引力大小相等,合力為零.衛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從M向P點運動,衛星受到地球和月球的萬有引力的合力指向地球,衛星克服合力做負功,動能減小;衛星過了拐點P時,衛星受到地球和月球的萬有引力的合力指向月球,衛星進入繞月軌道,衛星所受合力做正功,動能增加.故B,C選項正確.
小結:從位置的拐點分析轉化為衛星受力方向的改變分析.
【例3】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在時間0~6 s內其速度與時間的圖像和拉力的功率與時間的圖像分別如圖4(a)、4(b)所示,則物體質量以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分別為(取g=10 m/s2)
A.m=1 kg,μ=0.4
B.m=2 kg,μ=0.2
C.m=1.5 kg,μ=0.2
D.m=0.5 kg,μ=0.4

圖4
分析:本題兩個圖形出現兩個拐點,一個是速度從勻加速拐入勻速,另一個是功率大小出現拐點.從兩個拐點看,實質上是水平拉力出現突變的問題.在0~2 s間F1-μmg=maP1=Fv
得
m=1 kgμ=0.4
故選項A正確.
小結:引起速度和功率變化的拐點,實質上是水平拉力變化引起的,從而轉化為對水平拉力的分析.
【例4】將一物體從地面以一定的初速度豎直上拋,從拋出到落回原地的過程中空氣阻力恒定.以地面為零重力勢能參考平面,則圖5能正確反映物體的機械能E、動能Ek、重力勢能Ep及克服阻力所做功W隨地面高度h變化的圖像是

圖5
解析:本題A,B,D三個選項都有拐點.從能量守恒來看E=E0-fh,A選項中不出現拐點.從動能定理來看,上拋階段-mgh-fh=Ek-Ek0,動能減小;落回階段mgh-fh=Ek-0,動能增加,在高度為h時出現動能為零的拐點,所以B選項正確.從克服阻力做功來看,W=mgh在h從0→h和從h→0,W一直在增加,在高度為h時運動高度出現了拐點.所以D選項正確,本題B,C,D選項正確.
小結:能量變化出現拐點實質上要分析力做功的情況,即分析力和位移之間的關系.
【例5】如圖6,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形虛線框內有垂直于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一個邊長也為l的正方形導線框所在平面與磁場方向垂直,虛線框對角線ab與導線框的一條邊垂直,ba的延長線平分導線框.在t=0時, 使導線框從圖示位置開始以恒定速度沿ab方向移動,直到整個導線框離開磁場區域.以i表示導線框中感應電流的強度,取逆時針方向為正.下列i-t關系圖中,可能正確的是

圖6

解析:本題B,C,D選項中感應電流出現拐點,尤其是C選項中出現連續拐點,實際上是cd和ef邊進入磁場的位置決定的.當cd邊進入磁場到E點前感應電流是均勻增加;當cd邊進入磁場EF間,ef還未進入磁場,電流保持不變;當cd邊過了F點,ef還未進入磁場前的很小一段距離,電流出現拐點;當ef邊進入時電流再次出現拐點,并且電流迅速減小.故本題答案為選項C.
小結:線框cd,ef邊進入磁場位置決定總電動勢,從而決定感應電流的拐點.即位置決定拐點,重在分析位置的變化.
【例6】x軸上有兩點電荷Q1和Q2,二者之間連線上各點的電勢高低如圖7中曲線所示.選無窮遠處電勢為零,則從圖中可以看出
A.Q1電荷量一定小于Q2電荷量
B.Q1和Q2一定為同號電荷
C.P點的電場強度為零
D.Q1和Q2之間連線上各點的場強方向都指向Q2

圖7
解析:從圖線上看P點電勢從正值到負值是一個拐點,P點在兩個電荷之間說明Q1和Q2是異號電荷,且P點靠近B點.從P點向B點靠近,電勢向負值增大,說明Q2為負電荷且電荷量小.所以Q1和Q2之間連線上各點的場強方向都指向Q2.故選項D正確.
小結:電勢的拐點實質上是正負電荷形成電場決定的,從而轉變對電荷形成的電場分析.
【例7】圖8所示為某種用來束縛原子的磁場線分布情況.以O點(圖中白點)為坐標原點,沿z軸正方向磁感應強度B的大小變化表示B-z關系的圖示中,最有可能是圖中的

圖8

解析:從圖8中磁感線分布和走向可知,從O到E點磁感線分布方向向左,磁感線分布變疏,強度變小,到靠近F點時磁感線分布方向向右,從F沿z正方向,磁感線分布變密,強度變大,說明EF間的某點出現磁感應強度為零的拐點.故選項C正確.
小結:磁感應強度為零的拐點實質上是磁感線的方向發生改變引起的,從而轉變為對磁感線方向和疏密的分析.
總結:從上述實例來看,圖像中的拐點看似是圖線坐標上的物理量的變化,但要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其本質,要進一步分析是力、加速度、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等物理量的大小發生變化形成的拐點,還是其方向或位置發生變化形成的拐點,要正確分析形成拐點的原因.“拐點”一旦突破,問題的處理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