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陽 高 山 曲紅玉 郭 麗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循環三科,黑龍江佳木斯 154002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組急性心肌缺血綜合征,幾種藥物聯合應用及積極的治療可好轉為穩定型心絞痛,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及預后的改善。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應用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41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82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關于《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的診斷標準[1],經心電圖和心肌酶學證實,除外有出血傾向、凝血機制障礙及其他使用抗凝藥物有禁忌證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40例,平均年齡64.2歲。全部入選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內科治療,包括休息、鎮靜、吸氧,給予硝酸酯類、ACEI類、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藥物。腸溶阿司匹林片首次300 mg嚼服,以后100 mg,1次/d,頓服。低分子肝素5000 U/d皮下注射,連用7 d;辛伐他汀每晚20 mg,口服,高血壓患者均給降壓藥物控制血壓。研究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片,每日75 mg,頓服,連用4周后比較兩組的療效。
顯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電圖恢復至正常心電圖或達到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圍心電圖);有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減輕,心電圖改善達到有效標準;無效:心絞痛等主要癥狀無改善,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加重:心絞痛等主要癥狀與心電圖較試驗前加重。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處理,使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出現牙齦出血1 例;研究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經對癥處理均好轉。兩組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均未出現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是在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基礎上,由于多種因素使斑塊不穩定,包括血管內皮功能低下、斑塊局部炎癥、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系統異常等,最終導致斑塊破裂或產生裂隙,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管腔內形成非閉塞性血栓,導致遠端心肌急性缺血所致[2]。藥理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不僅能降低血甘油三酯及膽固醇,同時具有改善血管的內皮功能、抗炎、穩定斑塊的作用[3],可減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低分子肝素是一種低分子量的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通過較強的抗Xa活性達到抗凝效果,大量臨床應用證實,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死亡率,能使心絞痛發作頻率明顯降低,運動耐量增加,缺血時的心率壓力乘積增加[4]。氯吡格雷作為新型的第二代選擇ADP受體抑制劑,它可以通過阻斷其他激動劑通過釋放ADP引起血小板活性的增強,從而抑制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起到廣泛持久地抗血小板、抗栓作用,明顯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發生[5]。
綜上所述,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可以提高療效,使用安全、可靠,副反應少,值得廣泛推廣和應用。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 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2,28(6):409-412.
[2] 惠學志.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63例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03,6(8): 688-689.
[3]戴倩,王俊.不穩定性心絞痛治療進展[J].疑難病雜志,2007,6(8):32-35.
[4] 張三強,潘苗,劉建莊.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聯合氯吡格雷治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0):1808-1809.
[5] 宋旭紅,唐笳倍.辛伐他汀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51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