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建軍 張俊敏* 王曉民,3
(1.《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北京100069;2.《轉化醫學研究(電子版)》編輯部,北京100069;3.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生物學系,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神經科學研究所,教育部神經變性病學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69)
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出版業正面臨著重大轉型,或者說根本性變革。作為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期刊業也面臨歷史性選擇[1]。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有近5 000種,眾多的科技期刊社處于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之下,內容、編輯、市場等各種資源被條塊分割,這樣一種分布和規模,無法形成規模效益,也就很難具有市場競爭力,作為一個產業的發展更是遠遠不夠。同時,科技期刊還存在內容同質化,創新能力不足和缺乏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等問題[2],這些都影響了我國期刊業的發展。根據2009年JCR影響因子公布,中國只有114種科技期刊被SCI索引,其中近80種期刊影響因子都低于1。這和我國作為論文發表的第二大國明顯不匹配。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專項規劃中提出,對出版行業要“堅持整合資源,合理布局”的原則,其中的主要工程和項目之一即為“實施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與學術論文發布平臺項目”,建立覆蓋全學科領域的數字學術期刊,打造學術論文發布平臺,建立多學術期刊單位的在線投稿、同行評議、出版與發布系統,旨在推動我國學術期刊整體學術水平并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科技期刊的整合是通過主管部門的統一規劃和部署,在現有的科技期刊資源的基礎上,對各辦刊資源和辦刊思路進行總體上的規劃和調整,以最大限度的實現科技期刊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合理應用[3]。國外很多期刊都采用了集團化的形式出版期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Nature和Science兩個出版集團。國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一枝獨秀,其下目前共擁有125種醫學期刊,形成了國內外醫藥衛生界數量最多的醫學期刊系列,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也成為目前國內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醫學專業雜志社。除了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國內很多期刊社也從不同的層面對期刊的整合或者協作進行了探索。2002年,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過決議,其分別主辦的三本國內頂極科技期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和《自然科學進展》(前兩本期刊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第3本期刊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由兩家單位共辦,三刊聯合,重新定位,各有特色,把刊物推向世界,與國際接軌。吉海濤等[3]對遼寧省高等學校科技期刊整合發展進行了思考,并提出3種主要的期刊集團化途徑:①各高等學校橫向聯合組建期刊集團;②高等學校與企業或者實體縱向聯合組建期刊集團;③建立網上虛擬期刊集團。賈永生和王滿新[4]探討了核心期刊整合的內容,指出核心期刊整合須從主體功能上進行,即還原核心期刊文獻計量范圍內文獻統計的主體功能,而非權威性學術評價體系。他們從政策導向、評審界定、評價體系和學術腐敗等方面對核心期刊的整合進行了分析。而對于非核心類期刊高校學報的發展路徑,尹農[5]則建議條件成熟的高校學報可以嘗試走市場化道路,實行股份制運作;條件不成熟的高校學報可以走整合之路。方秀菊和周紅兵[6]針對部分高校學報整體稿源不足,但是部分學科的稿件卻相對過剩的現象,提出大學城內高校學報建立學報集團,通過統籌協調,實行學術資源共享,對學報稿件資源進行整合,辦出具有學科特色并有一定理論品位的學報的設想。袁鳳杰和陳志榮[7]從整個行業期刊聯盟網的建設進行了思考,認為行業層面的整合有利于期刊資源充分共享,實現期刊的網絡化、規?;l展。林峰[8]對省域性高校學報聯合網站的建設進行了探討并認為省域高校學報聯合網站的建立是高校學報(特別是普通高校學報)網絡化的有效途徑,對高校學報積極應對報刊改革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作為中國科學院期刊出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承擔了基于網絡平臺的光學期刊集群化發展的改革試點項目,其光學期刊聯合編輯部改制成立有限公司,增強了出版實力,擴大了專業期刊集群規模,但同時也存在辦刊成本提高和期刊結構不大合理等問題[9]。對于期刊整合或者集團化,也存在一些質疑或者辯論,有作者針對高校學報集團化提出一些思考,認為期刊發展走集團化并非如一些作者認為的唯一趨勢,也非必然趨勢,而且對于高校學報資源的整合或者集團化的可行性也提出質疑,提出不能以市場經營的一些方法或者規則來制訂學報的規則[10-11]。
借鑒國內外期刊整合或者集團化的成功經驗,充分考慮期刊整合存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在首都醫科大學校領導的倡議和支持下,由《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所辦的其他20多家期刊編輯部,于2009年始,歷經2年多的籌備,至2011年3月根據首都醫科大學“十二五”規劃的精神,正式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Journal U-nion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JUCMU)”。該聯盟旨在促進首都醫科大學系統內科技期刊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提高首都醫科大學系統內的系列期刊的整體學術水平和出版質量,擴大和提高科技期刊的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12]?,F把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從籌備到成立以來的一些工作作一總結,希望對國內期刊整合和發展提供一點思路。
首都醫科大學是一所以醫學學科為基礎的醫學多科性大學,除校本部10個學院外,還擁有18所臨床醫學院及附屬醫院。除校本部創辦的《首都醫科大學學報》、《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醫院院長論壇》及其2011年9月正式創刊的《轉化醫學研究(電子版)》外,其附屬醫院主辦或者承辦了24種專業性期刊和1份專業報刊。在自愿平等、友好協商的原則下,27本期刊中23本期刊編輯部達成了成立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的協議(表1),并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Journal Union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JUCMU)”(下面簡稱“首醫期刊聯盟”)。首醫期刊聯盟的23本期刊中,《醫院院長論壇》為社科版,主要傾聽院長聲音,吐露院長心聲,開拓專家型院長視野并補充其管理知識技能,是院長們及時進行交流、理論探討、實踐升華、策略研究的平臺和園地?!妒锥坚t科大學學報》和《轉化醫學研究(電子版)》為綜合性期刊,收錄醫學各個領域的文章。其他20本期刊都為某個領域的專業性期刊,分屬7家附屬醫院管理。其中創刊最早的為《國際眼科縱覽》和《國際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兩本期刊,早在1964年即創刊,至今近50年,分別報導國際眼科學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進展和新經驗,為我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眼科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3本期刊中5本為電子刊,其余18本為紙質刊。分別為半月刊1本,月刊7本,雙月刊11本,季刊4本。
隨著我國政府對社會各個行業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聞出版行業的改革也在不斷深入。眾多出版社率先一步,調整結構,重組轉企,以適應時代需求,其目的也是為了創造更多優質出版物,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不斷擴大和提高出版單位的國際影響力。和出版社不同,眾多期刊編輯部,尤其是科技期刊編輯部一般都從屬于某個學術團體或某個大學、科研院所的一個部門,規模小,人員少,主要依靠掛靠單位經費支持和收取版面費來維持日常運作。和出版社相比,科技期刊編輯部在改革方面很難一蹴而就。但是,在我國近5 000種科技期刊中,真正有社會影響力特別是國際影響力的期刊并不多。由于期刊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版面費、發表周期、人情稿和語言等問題)以及目前我國對科技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評價體系問題(如SCI問題),導致了我國大量的優秀科研論文外流,國內科技期刊優秀論文數量整體不足,嚴重影響了期刊的長足發展。面對這種現狀,科技期刊也要主動尋求突破,積極改革,求生存,穩發展。

表1 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名錄Tab.1 List of Journal Union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首都醫科大學為北京市重點高等院校,學校學科力量雄厚,本、??茖I齊全,具有較強的學術發展與科研實力,在校本部和附屬醫院擁有一批國家級和市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建有高水平的國家級、市級研究和培訓機構。學校“十二五”發展報告中指出,要努力把首都醫科大學建設成為立足首都、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醫科大學。而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要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萍计诳療o疑是科研成果最主要的體現方式,同時,科技期刊又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新觀點、新方法、新思路,為科研創新不斷開拓空間。因此,首都醫科大學管理層非常重視首醫及其附屬醫院所屬的各種科技期刊的發展,并提出了創立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的構想。一方面是對國內期刊改革的一種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期刊聯盟的成立,不斷提高首醫系列期刊的質量,建立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促進國內醫學事業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所屬的其他20余家期刊編輯部,于2009年12月召開了首醫期刊聯盟第一次研討會。與會人員不僅包括學校有關領導,各編輯部領導和工作人員,還邀請了中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華醫學會、中國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本次研討會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討首醫期刊聯盟成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對于首醫期刊聯盟成立的必要性,與會代表都認為在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新形式下,各期刊編輯部有必要,而且也非常緊迫的需要聯合起來,以改變目前小而散的局面,更充分的利用各種資源,互通有無,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作者和讀者服務。對于可行性,與會代表有所顧慮,認為雖然各編輯部都歸屬于首都醫科大學或者其附屬醫院,從行政管理上來說沒有太多問題,但每個期刊從屬的主管部門,主辦部門都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期刊屬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有的屬于中華醫學會主管,有的屬于中國衛生部主管,有的屬于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還有的屬于北京市衛生局主管。此外,主辦單位也各不相同,其中大都屬于首都醫科大學或者其附屬醫院所獨辦或者合辦,但也有部分期刊歸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師協會或者中國醫院協會主辦或者聯辦。主管和主辦單位的不同,可能會影響聯盟成立的可行性。
對此,2010年11月,首醫期刊聯盟又召開了第二次研討會,主要針對期刊聯盟成立的可行性進行了討論和分析。經過討論,與會人員達成一致,盡管主管和主辦單位不同,但各期刊編輯部可以從合作內容上進行分組,比如資源共享、網站共建、稿件互相推薦和編輯人員互相學習、交流等方面,都可以通過建立期刊聯盟更易實現。通過本次會議,初步形成了以首都醫科大學王曉民副校長為聯盟主席、各編輯部主任為聯盟負責人、各編輯部成員為聯盟委員的組織結構。
經過兩次聯盟研討會,首醫期刊聯盟成立的時機已經成熟。2011年3月,首醫期刊聯盟第三次研討會召開,由首都醫科大學王曉民副校長正式宣布“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成立,并同時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期刊聯盟委員會,王曉民擔任本聯盟委員會主任委員。本次會議,聯盟成員暫為22家期刊編輯部。此次會議,主要針對聯盟章程進行了討論,以利于日后更方便的開展各項聯盟工作。2011年12月6日,首醫期刊聯盟召開第三次高峰研討會,本會的主要議題就是祝賀《轉化醫學研究(電子版)》的正式創刊和發刊,并歡迎這個新成員的加入。由此,首醫期刊聯盟已成為擁有23家期刊的大家庭。
聯盟成立以后,積極開展了各項協作工作。首先,搜集整理了各期刊編輯部的相關信息,由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對信息統一進行了規范并發布于首醫網站以做宣傳。另外,邀請了《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編委、《中華醫學會雜志》(英文版)總編輯照日格圖研究員以及《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統計審稿負責專家劉學宗教授為聯盟成員作了稿件英文寫作和編輯以及統計問題的系列講座,獲得了聯盟成員的一致好評。目前,首醫期刊聯盟正致力于以下幾項工作內容:(1)進一步規范和細化聯盟章程,使每項工作有章可循。(2)建立統一規范的首醫期刊聯盟數字化平臺,作者和讀者通過本平臺,可方便快捷地了解聯盟各期刊情況和征稿要求,選擇自己有需要的期刊進行閱讀,并通過此平臺選擇自己需要的期刊進行網上投稿并跟蹤稿件信息,該平臺會更有利于作者更準確的了解投稿方向,避免因為稿件宗旨不符合期刊要求而被拒絕的可能。通過本數字平臺,各期刊編輯可以共享審稿專家庫,針對稿件內容選擇合適的審稿專家,以避免因為選擇審稿專家不當而耽誤審稿時間現象。我們還希望通過本數字平臺,可以供每個讀者免費閱讀和下載聯盟內各期刊的論文,實現期刊的開放獲取(open-access)。(3)積極申請相關課題并尋求合作,以保障聯盟的長遠發展,不斷擴大聯盟影響力,提高聯盟內期刊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首醫期刊聯盟從構想之處,就秉承“平等自愿和資源共享”的原則,依法開展各項工作。首醫期刊聯盟正式成立后,進一步確認了本聯盟是“首都醫科大學系統內科技期刊自愿結合、依法成立的公益型、學術性的群眾團體,其目的是提高首都醫科大學科技期刊編輯實務水平及期刊的學術水平,宣傳和展現首都醫科大學的科技成果”。聯盟的宗旨即“優勢整合、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同時,首醫期刊聯盟是一個開放的聯盟,既歡迎新成員的加入,也建立了聯盟成員退出機制。如,首都醫科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辦電子期刊《轉化醫學研究(電子版)》,從創刊伊始就積極申請加入本聯盟并獲得聯盟批準。隨著首醫聯盟各項工作的展開和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首醫期刊聯盟歡迎新的期刊加入,不斷充實和提高聯盟影響力。
首醫期刊聯盟的成立,是對我國新形式下對出版行業改革,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一個積極探索。對于首醫期刊聯盟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協調和解決。(1)要進一步細化聯盟章程,完善聯盟的各項管理制度。聯盟的各項工作都要做到公開透明、公正合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聯盟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才能提高聯盟的工作效率。(2)要不斷開拓聯盟合作內容。目前,聯盟的工作還僅僅限于一些數據和資源(如審稿專家隊伍)的共享以及學術講座的共享。未來聯盟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在期刊出版的各個環節進行合作,如編輯隊伍的共享和共建、排版和印刷資源的共享、廣告資源的共享以及發行等方面的合作。通過這些共享和共作,可以降低期刊出版的費用。(3)進一步完善首醫期刊聯盟數字化平臺。目前,首醫期刊聯盟的23本期刊只要個別期刊具有比較完整的獨立網站,并建立了自己的期刊網絡辦公系統,一切工作都通過網絡完成。而大部分期刊都還缺少完整的數字化平臺,要完成期刊聯盟數字化平臺的建設,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完成。(4)資金支持。首醫期刊聯盟定義為公益型的學術性團體,其開展的各項活動,如講座、培訓、平臺建設等,都不向聯盟成員和聯盟外用戶收取費用。目前的運作方式為平臺建設費用由首都醫科大學暫時負擔、聯盟論壇和相關會議或講座由各編輯部輪流承擔,按照“誰承擔經費誰負責”的方式開展工作。這種經費支持方式雖然可以維持聯盟的正常運轉,但也存在一切不確定因素,如每個編輯部所能承擔經費并不相同,個別編輯部其本身造血能力較強,比如有些期刊其發行量可以達到10 000冊,有些期刊發行量只有幾百冊,有些期刊其歸屬單位經費支持比較充足,而也有期刊歸屬單位經費支持比較緊張。所以,從期刊長遠發展來看,還是有必要吸納社會資金的支持。比如,可以考慮與企業合作,企業在提高經費支持的同時,聯盟可以通過期刊廣告或者會議冠名等方式宣傳和推介企業,實現企業和聯盟的雙贏。(5)是否考慮統一期刊投稿要求和稿件版式。目前,首醫期刊聯盟23本期刊在投稿要求、稿件寫作格式以及版面費收取方面等不盡相同。比如有些期刊免收審稿費,有些期刊還在收取審稿費;在版面費方面,收或者不收也是未來科技期刊需要思考的內容,比如,前面提到的新辦期刊《轉化醫學研究(電子版)》不僅不收取作者版面費,也免費在網上對讀者開放,真正實現了純免費的開放獲取。在稿件寫作格式方面,統一化、標準化的寫作格式可能更利于作者投稿,更利于國際交流。這些都是首醫期刊聯盟未來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1] 石峰.關于當前期刊業幾個熱點問題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0,26(12):6-10.
[2] 姚偉.從期刊社改革看科技期刊的發展路徑[J].編輯之友,2011,27(4):56-58.
[3] 吉海濤,郭雨梅,王延香,等.遼寧省高等學??萍计诳习l展的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4,6(1):101-102.
[4] 賈永生,王滿新.高校學報創新與核心期刊整合[J].廊坊師范師院學報,2003,19(4):17-21.
[5] 尹農.非核心類期刊高校學報的發展路徑[J].編輯之友,2010,26(11):46-48.
[6] 方秀菊,周紅兵.大學城學報稿件資源共享與整合的設想[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62-464.
[7] 袁鳳杰,陳志榮.關于建立行業期刊聯盟網的思考[J].科技與出版,2008,27(4):49-51.
[8] 林峰.建立省域高校學報聯合網站探討[J].編輯之友,2010,26(12):47-50.
[9] 段家喜,鄭繼承,童菲,等.《中國激光》雜志社集群化發展與體制改革的新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76-179.
[10]鐘琳.也談“高校學報集團化”——兼與游星雅女士商榷[J].編輯之友,2010,26(12):107-108.
[11]王海峰.高校學報集團化與區域化發展辯論[J].編輯之友,2011,27(2):82-83.
[12]張建軍,王曉民,張俊敏.首都醫科大學學報期刊聯盟數字化平臺建設的初步設想[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31(6):83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