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268例臨床觀察
張瑩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0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132例單純進行西藥治療,治療組268例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療程均為2個月,2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比較。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分別為92.9%、72.7%,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病理療效分別為78.7%、55.3%,兩組相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西醫結合;療效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黏膜變薄、黏膜肌層增厚且多伴有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大多由淺表性胃炎遷延不愈發展而來,其發生率與年齡有關,多見于中老年人。同時,它與胃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癌變率約為2.55%~7.46%[1]。目前,西醫對CAG尚無特效藥物,并且西藥的毒副作用大,療效欠佳,復發率較高,不易治愈。2004年1月~2010年12月,永城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268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的132例進行對照,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永城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門診及住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400例,將全部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8例,其中男167例,女101例,年齡24~76歲,平均56.7歲,病程2個月~20年,平均6.8年,Hp陽性者205例。對照組132例,其中男84例,女58例,年齡23~79歲,平均55.4歲,病程1月~19年,平均6.3年,Hp陽性者96例。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及胃黏膜活檢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2],進一步排除合并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或病理診斷懷疑惡變者;近2周內經抑酸、抗生素、鉍劑治療者;伴有心、肝、腎、腦、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者;對本藥物過敏者及精神病患者;依從性較差者。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單純的西藥治療,即質子泵抑制劑聯合兩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奧美拉唑20mg,晨服,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維酶素片1.0g,3次/d,葉酸50mg,2次/d,膠體枸櫞酸鉍鉀110mg,3次/d,口服,2個月為一個療程。對有腹脹癥狀者可加用莫沙必利5mg,3次/d,口服。治療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服中藥安胃湯。處方組成:黨參20g,黃芪20g,白術15g,茯苓20g,白芍15g,炙甘草10g,丹參20g,麥冬15g,當歸12g,木香10g,元胡15g,柴胡10g,砂仁10g,莪術10g,三七粉3g。1劑/d,水煎服,早中晚三次飯前30min服用,2個月為一個療程。隨證加減:腹痛較重者加延胡索、川芎、甘松;惡心嘔吐者加半夏、陳皮;返酸明顯者,加瓦楞子;腹脹者加大黃、厚樸、枳實、神曲;伴腺體增生者加牡蠣、浙貝母、穿山甲;伴腸上皮化生者加三棱、水蛭;Hp陽性者加紅藤、白頭翁、大黃、黃連、半枝蓮。2個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治療期間兩組所有病例均停用其他一切藥物,同時禁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常或消失;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好轉,組織病理檢查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或減輕2個級度以上(含2個級度);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組織病理檢查慢性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或惡化的患者[3]。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處理,療效采用百分比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2.9%,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2.7%,兩組總有效率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病理療效比較
2個療程結束后,兩組的病理療效進行比較,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78.7%,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55.3%。兩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治療組的病理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病理療效比較
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由慢性淺表性胃炎長期反復發作,漸進發展所致。臨床主要癥狀為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惡心、嘔吐、早飽、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CAG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主要與Hp感染、年齡、長期飲酒、免疫失衡、不良飲食習慣及遺傳因素等有關[4],其中Hp感染是其主要因素。目前,CAG的治療措施多為根治Hp、保護胃黏膜、改善胃動力及解痙止痛等對癥治療。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單純運用西醫療法進行消炎、保護胃粘膜治療,方法較為單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遠期療效不佳。
CAG屬于中醫 “胃脘痛”、“胃痞”、“痞脹”等范疇,其病機較為復雜,多因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引起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失常,進而導致胃脘疼痛[5,6]。治療上應以生津益氣、和胃降逆為主。方中黨參、黃芪、茯苓、白術益氣健脾,可加強胃黏膜屏障;白術苦溫,健脾燥濕、扶助運化;丹參活血化瘀通絡,促進胃黏膜血液微循環;黃芪、炙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柴胡、白芍疏肝行氣,理氣消痞;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當歸甘溫,補血和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疏肝健脾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明[7]:黨參、黃芪、茯苓、白術可提高患者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使胃黏膜修復,可防止復發;柴胡、白芍、甘草能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解痙止痛、抗炎,促進炎癥組織吸收,修復胃黏膜;黃芪、白芍等還有明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功能;木香可改善胃黏膜血流,從而增加胃黏膜屏障的功能;丹參則有抑制腺體萎縮的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臨床療效分別為92.9%、72.7%,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病理療效分別為78.7%、55.3%,兩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些表明運用中西藥結合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有效清除Hp感染,保護和修復胃黏膜,修復腺體萎縮,加速腸化逆轉。總之,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顯著,方法簡單,價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 趙霞,潘華峰,劉靜.慢性萎縮性胃炎與細胞凋亡和增殖的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17(3):79-80.
[2] 任建林,焦興元.現代消化病診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39-146.
[3] 李達芬,白行官.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0例[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9):79-80.
[4] 趙景富.消萎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0,32(8):1151-1152.
[5] 張延芬.安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4):116-117.
[6] 李兆云.自擬益胃康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體會[J].當代醫學,2010,16(12):152.
[7] 李亞莉,衛堅.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8例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11(5):48-49.
10.3969/j.issn.1009-4393.2011.24.100
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