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虹瑞
中西醫結合診療法在乳腺增生病中的應用體驗
于虹瑞
在防治乳腺癌的工作中,做好乳腺疾病的普查工作,普查中發現乳腺增生病不僅患病率最高,還有其年齡特點,31~50歲之間多發,發患者群中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乳腺增生病中醫名為“乳癖”,主要與肝、胃、腎、沖脈相關,運用此中醫基礎理論指導臨床用藥,通過與西醫診療儀器配合運用,對乳腺增生病(乳癖)的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運用中醫中藥治療,副反應少,療效好,復發率小。
乳腺普查;發病特點;中西發病機理;中西結合治療
乳腺疾病是廣大婦女的常見病、多發病,尤其以生育期的婦女患病率高,嚴重影響了婦女的身心健康。我院分別于2008年、2010年對工廠女工、行政事業單位女職員進行了兩次婦女乳腺疾病的篩查及防治工作,參加篩查共 450人,其中工廠女工 225人,行政事業單位職工 225人,其中患患者數為155人,總的患病率為 34.44%,乳腺癌的患患者數為 1,患病率為 0.2%,乳腺增生的患病率為 31.11%。工廠女工患患者數為 57人,患病率 25.33%,行政事業單位患病 98人,患病率43.56%。見表 1和表 2。

表 1 2008年工廠女工普查情況(例)

表 2 2010年行政事業單位職員普查情況(例)
查閱各類關于乳腺疾病篩查情況的報告:4279名婦女乳腺疾病篩查普查結果分析,乳腺疾病患病率 49.2%,以乳腺增生最多 46.5%,乳腺癌為 0.1%[1];6672例婦女乳腺普查結果分析,乳腺疾病患病率 44.89%,乳腺增生發病率42.9%,乳腺癌 0.06%[2];3864例婦女乳腺病普查結果分析,患病率 38.3%,乳腺增生發病率 35.66,乳腺癌 0.1%等。
從上述臨床統計資料看,以乳腺增生患者多見,作者便以此作為研究重點。20世紀末,人們對乳腺癌的發病機制提出了“多階段發展模式”的假說,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是可逆的,可恢復的階段。目前乳腺癌的防治由第三級預防向第二級預防即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改變。因此,作者開始著重在健康人群的乳腺普查中發現的患患者群進行相應干預措施。從上述資料中,不難看出,乳腺增生的發生有其自己的發病規律:
2.1 發病年齡 31~50歲組之間患乳腺增生病的人數最多。51歲以后較少。
2.2 發患者群 腦力勞動者發病率較高于體力勞動者。
2.3 通過病史的詢問得知,乳腺增生病的發生會隨著月經期而發生周期性變化。
2.4 紅外乳腺診斷下可見:云霧狀、花絮狀或點狀灰影,血管影清晰度前清,呈樹枝狀,邊緣稍模糊,有毛刺樣或斑點樣改變。或粗細欠均勻,血管走行尚自然,臨床所見乳房結塊與血管關聯不大。
西醫認為乳腺疾病主要與卵巢內分泌狀態密切相關,當卵巢內分泌失調,體內雌激素水平絕對升高,孕激素水平相對升高時,都會造成體內激素環境的失衡,而婦女乳腺組織,對激素作用的敏感度不同,激素水平的波動加上乳房組織對雌激素的敏感,使乳腺發生結構改變,有的可能出現腫塊,乳腺疾病是對婦女身心健康影響最大的常見病之一。
中醫稱之為“乳癖”。“經云:足厥陰經脈環陰器,過少腹,挾胃屬肝絡膽,貫膈布脅肋,系乳。”乳頭司于厥陰,乳房屬于陽明,肝脈“上貫膈,布脅肋”是病則胸乳脅脹痛。又沖脈隸屬于肝而旺于陽明,主血海之盈泄,故本例發病以肝為主,涉及脾胃,關聯乎沖脈。患者肝郁氣滯,經脈不利,故胸乳脹痛。經前經血充盈血海,經脈愈顯不利而癥狀加重,經期血海得泄,氣機暫舒,故癥狀消失。
作者根據乳腺增生的發病特點,發病機理,提出了運用中醫中藥為基本治療方法治療乳腺增生病,防止其繼續向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的方面傳變。為增加療效,配合光電離子治療儀與中藥結合進行治療。同時配以紅外乳腺診斷儀進行前后治療效果的臨床對比。
“余聽鴻說,若治乳,從一氣字著筆,無論虛實新久,溫涼攻補之各方中夾理氣疏治之品,使其乳絡疏通,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達,結者易散,堅者易軟。”據此作者于臨床多選擇疏肝理氣,通達脈絡之藥為主,調理脾胃之藥為輔,根據臨床證型進行選方用藥。一般三個月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后,通過用乳腺紅外診斷儀進行圖像對比,改善非常明顯,血管變淺、變少,灰影變淡、消失,取得了非常好的臨床療效。
中醫中藥在乳腺病的治療中非常見效,而且患者痛苦小,建議進行大力推廣與普及。
[1] 王玲.4279名婦女乳腺疾病普查結果分析.南京市白下區婦幼保健所.江蘇預防醫學,2008.
[2] 熊燕.6672例婦女乳腺普查結果分析.秦皇島婦幼保健院.中國醫藥導報,2007,7
130031長春市二道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