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寅放 魯成 薛玲
屈光誤差的研究
和寅放 魯成 薛玲
目的 采用 A超、B超聯合測量的方法對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進行眼軸測量,以探討降低術后屈光誤差的有效方法。方法 對 78例(78眼)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采用 A超、B超聯合的方法進行眼軸測量,同時記錄術前預設屈光度,術后 1~3個月檢影驗光,確定術后屈光度,誤差取值為術后屈光度之差的絕對值,只作球鏡統計。選擇同期單純 A超電腦自動測量眼軸的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 50例作為對照組。結果 A超、B超聯合測量組中 0.50D-1.00D屈光誤差 42例(53.8%),1.00-2.00D屈光誤差28例(35.9%),2.00D-3.00D屈光誤差 8例(10.3%)。A超單純電腦自動測量組,0.50D-1.00D屈光誤差 11例(22%),1.00D-2.00D屈光誤差 14例(28%),2.00D-3.00D屈光誤差 21例(42%),3.00D屈光誤差 4例(8%)。結論 采用 A超、B超聯合的方法對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進行眼軸測量,取最佳波形,波峰值采樣取值,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術后屈光誤差的產生。
高度近視;屈光誤差;A、B超
隨著白內障超聲乳化術的廣泛開展,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術前預設屈光度是患者術后達到最佳視覺的重要方法[1]。如果術前預設屈光度與術后屈光度存在誤差,術后患者視力提高不佳易造成視覺不適,生活質量下降。鑒于高度近視患者眼軸長的特性,怎樣應用有效的方法將屈光誤差降為最低顯得尤為重要[2]。對 78例(78只眼)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采用 A超、B超聯合的方法進行眼軸測量,并比較術前、術后的屈光誤差,有效的控制了術后屈光誤差,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中選擇術前、術后 1~3個月屈光誤差 >0.50D患者 78例(78只眼)進行總結分析,其中男 50例(50只眼),女 28例(28只眼),年齡 9~85歲,平均 58.72歲,全部患者均排除眼病及手術并發癥引起視力下降。
1.2 檢查方法 YZ-38型角膜曲率計常規測量角膜屈率K1、K2值,BME-200A/B型超聲儀采用 A超、B超聯合測量眼軸的辦法,人工晶體常數(118.00),SRKT公式計算所需植入人工晶體屈光度,同時記錄術前預設屈光度,由同一術者進行白內障超聲乳化術,術后 1~3個月常規檢影驗光,確定術后屈光狀態,術前預設屈光度與術后屈光度,只作球鏡統計,誤差取值為術后屈光度之差的絕對值。例如:植入+20.00D人工晶體術前預設屈光度-0.56D,術后屈光狀態 +1.25D,誤差值=︱+1.25D-(-0.56)︱=1.81D。選擇同期單純 A超電腦自動測量的屈光誤差患者 50例作為對照組。
A超、B超聯合測量組中 0.50D-1.00D屈光誤差 42例(53.8%),1.00-2.00D屈光誤差 28例(35.9%),2.00D-3.00D中度屈光誤差 8例(10.3%)。A超單純電腦自動測量組中 0.50D-1.00D屈光誤差 11例(22%),1.00D-2.00D屈光誤差 14例(28%),2.00D-3.00D屈光誤差 21例(42%),3.00D屈光誤差 4例(8%)。A超、B超聯合測量組中未發現3.00D以上重度誤差,A超單純自動測量組出現 3.00D以上重度誤差 4例(8%),χ2=28.16P<0.01兩組差異有高度顯著性。

表 1 不同測量方法屈光誤差分析結果(例,%)
高度近視白內障術后引起屈光誤差的原因,以角膜曲率的變化、眼軸長度的改變最為常見,眼軸變長為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的共有特性,因而對患者的眼軸進行準確的測量更為重要[3]。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單純 A超電腦自動測量的方法,不能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具體分析,準確的測量出眼軸長度,而選用合適的人工晶體,使術后屈光誤差率增加[4]。采用 A超、B超聯合測量眼軸的長度,反復測量多次,取最佳波形、波峰值采樣取值,必要時雙眼參照取值,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將屈光誤差降至最低[5,6]。
本研究中采用單純 A超電腦自動測量取值引起術后屈光誤差 >2.00D者 25眼,高達 50%。病例全部由于 A超電腦自動測量取值的不足,從而導致較大的誤差產生。單純電腦自動測量對于組織間距在程序設置內,波峰高度>2/3最高值,均進行采樣取值,并未對聲波形態、高度加以合理分析,故常造成較大誤差。分析其原因:①眼軸過長、前房深度、晶狀體厚度等組織間距超出電腦設置程序,取值異常;②增益調節過大,任何位置聲波高度均可達到>2/3。最高值取值要求產生識別紊亂;③黃斑區視網膜遞減序列波和視神經波電腦不能分辨;④高度近視白內障玻璃體混濁,組織間距中的混濁物可產生異常回聲波(雜波)如>2/3最高值往往識別錯誤。
高度軸性近視眼為病理性近視,由于后鞏膜葡萄腫的存在,造成后極部視網膜向后不規則突起,形成黃斑區異位[7,8]。A超聲束到達球壁時聲波并非是黃斑區中心凹位置,產生反射波也非正常黃斑區視網膜回聲波,導致A超所測量眼軸數據失準,產生誤差[9]。尤其是隨眼軸長度的增加,誤差變大,最終導致人工晶體度數預測的不準確,遠視漂移傾向大。B超聲像能直觀地觀察后鞏膜葡萄腫情況,判斷正確的黃斑區位置進行測量,測距時應在正確位置的最低點起測量[10]。A超、B超聯合測量,A超反復測量尋找最佳反射波,B超反復測量尋找最理想測量圖像,波峰值采樣取值,觀察數值變化,取平均值,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術后屈光誤差產生。
本研究證實,通過改變單純A超電腦自動測量為A超、B超聯合測量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的眼軸長度,可將術后屈光誤差最大限度降至最低,使患者術后達到最佳視力,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新的較有意義的測量方法。
[1] 李風鳴.中華眼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21.
[2] 湯萍,潘永稱.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 IOL屈光度數計算公式選擇.中華眼科雜志,2003,39(5):290-293.
[3] 張振平.晶狀體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32.
[4] 張亞麗.用 A超、B超及IOL-MASTER測量高度近視白內障眼的精確性比較.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5,23(9)972-974.
[5] 劉平,石光森.IOL-MASTER測量人工晶體屈光度的精確研究.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4(8):786-788.
[6] 洪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人工晶狀體計算公式的選擇.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5,27(1):11-13.
[7] 胡博杰,趙少貞.PeterTseng.角膜屈光手術后人工晶體植入度數的計算.中華眼科雜志,2006,42(10):888-891.
[8] 馬榕,邵彥.眼軸對高度近視白內障術后屈光誤差的影響.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8,26(3):1023-1024.
[9] 王欣玲.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植入人工晶體度數的計算.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8,3:235-236.
[10] 寧遠.對高度近視眼人工晶體度數測量的臨床研究.眼科新進展,2008,28(5):413-414.
453000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