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科學》記者 何 曉
在心肌梗死、腦梗塞患者的動脈血管內壁上,一般都分布的有片狀的白色、淡黃色隆起物,就像附著了一層干結的粥,專家把這種病變叫做動脈粥樣硬化,而那些淡黃色的隆起物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隨著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逐漸生長,血管壁的肌纖維和彈力纖維會受到破壞,血管彈性會降低,而血管壁則會變得越來越硬、越來越脆,血管腔也變得越來越狹窄,進而引發動脈硬化。所以,醫學專家們把粥樣硬化斑塊比作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隱形殺手”。
隨著心肌梗死、腦梗塞病人的逐年增加,我國相關領域專家在今年倡議發起了首屆“5·18血管健康日”活動。自此以后的半年時間里,“重視血管健康,警惕血管斑塊”一直都是業界普遍關注的話題。

什么是血管斑塊?我國著名心血管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胡大一教授說:“這是血管內皮有損傷時,過多的膽固醇沉積在動脈壁,形成的一種醫學上能夠檢測的粥樣斑塊。”
關于斑塊形成的原因,要追述到20世紀初。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如果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含量過高就會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并加快衰老。1909年,又有科學家進行了另一個實驗,結果發現,那些被喂養大量富含蛋白質食物的家兔的動脈內壁出現了類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病變,進一步證明了“蛋白質導致斑塊形成”。不過,僅僅一年后,一個名叫溫道斯的德國科學家就開始挑戰這個傳統觀念,大膽預測,血液中膽固醇水平的異常升高可能是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一個潛在原因,因為他聲稱自己在研究人體尸解標本時發現,粥樣斑塊內沉積著大量的膽固醇,是正常血管壁膽固醇含量的20~26倍。但是,這個具有非凡意義的研究結果所引起的關注度卻極其有限。又過了3年,一位名叫阿尼茨科夫的俄國病理學者改用從蛋黃中提煉的純膽固醇效仿1909年那位科學家采用過的實驗方法來喂養家兔,發現用純膽固醇喂養的家兔的主動血管內壁,無論是外觀還是顯微鏡形態都和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形態高度一致——家兔的主動血管內壁布滿了脂質條紋,而脂質條紋正是粥樣斑塊的早期形態。由此,“膽固醇導致斑塊形成”的觀點正式確立。
血管本身具有內皮細胞,一般情況下,如果內皮細胞正常,膽固醇要鉆進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內皮細胞的損傷,是造成動脈硬化的第一個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抽煙、高血壓、糖尿病都可能造成內皮細胞的損傷,都是引發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另外,血膽固醇升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在人體的血液中,含有如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等一定量的脂質,如果這些脂質的含量增高,就變成“垃圾”存留在了血管中,這其中,低密度蛋白膽固醇增高是導致斑塊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這一類的膽固醇被氧化以后,將會嚴重損傷血管內皮造成嚴重損傷,因為內皮細胞會因此變性、壞死和脫落,直接導致血管內皮的功能受影響。而一旦血管內皮損傷,相關血管內皮下層組織就會暴露出來,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血液中增高的脂質,就會通過這些受損的內皮,進入到血管壁并沉積在血管內皮下。這樣一來,血管內皮就會增厚、變硬;而與此同時,發揮止血功能的血小板也迅速黏附、聚集于受損處,使血管內皮變得更厚、更硬——于是,粥樣硬化斑塊便逐漸形成了。
就血管壁而言,沒有斑塊時是光滑平整的,有斑塊附著在上面時則像平地隆起了一座活火山。一方面,這活火山似的斑塊逐漸往上冒,很顯然會造成血管腔變窄、供血不足,發展到后來還會完全把血管堵塞住,導致心肌梗死或腦梗塞。而另一方面,硬化斑塊表面的包膜在酗酒、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寒冷刺激、血壓突然升高等情況下會突然破裂。而斑塊一旦破裂,斑塊底下的膽固醇、脂肪就暴露在了循環的血液當中,血液里面的血小板就會粘到破裂的斑塊上面,形成一個血塊。如果這個血塊把血管完全堵死了,發生在冠狀動脈,這個血管供應的部分心臟沒有血液供應了,就會發生心肌梗死;如果是腦血管被血塊堵住了,就發生卒中,引起半身不遂。動脈硬化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發生在冠狀動脈,主要是引起心絞痛,斑塊破裂以后會造成心肌梗死;一旦腦血管斑塊破裂,血栓堵塞以后,就會發生腦血栓。
“人體血管內的斑塊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血壓、生活方式、情緒、年齡等因素都有一定關系,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血液中的脂質含量,如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所以,胡大一教授提醒大家:“警惕血管斑塊,應從評估血管年齡,檢測膽固醇開始,堅持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早評估、早干預,更好的維護血管健康。”
“長期高膽固醇血癥導致的動脈粥樣斑塊是引發心肌梗死和中風等嚴重后果的重要危險因素,血管中的斑塊是威脅生命和健康的隱形殺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心內科副主任、高血壓研究室及高血壓病房主任孫寧玲教授在談到斑塊的危害時指出:“在正常的血管表面,都有一層非常光滑的內皮細胞,血液在里面流動不會產生堵塞。然而,如果血液里面的膽固醇鉆過了有損傷的內皮細胞沉著到血管壁里,就會造成血管壁的增厚;如果血管壁越來越厚,逐漸就會長成一個斑塊,突出到血管腔里面去,這就是動脈硬化。隨著膽固醇沉著越來越多,再有纖維增生,斑塊就會越來越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血管內累積變大是有個過程的,患者不一定能感覺到胸悶、胸痛等癥狀,去檢測膽固醇,也不一定高。而正是這些不穩定斑塊,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瞬間堵塞血管,導致心肌梗死、猝死、中風等。這正是我國每年高達300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會突然破裂,但卻不會突然形成,在其逐漸形成的可能是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的過程中,最早處于脂質條紋時期,斑塊尚未形成,不會引發臨床癥狀,但有可能逐漸發展成為纖維斑塊,造成動脈管腔狹窄,血流不暢。纖維斑塊在脂質沉積過多以后,斑塊的中央基底部常常會因為營養不良而發生變性、壞死而崩解,這些崩解物與脂質混合在一起,看起來就如同黃色米粥一樣,于是就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以導致三種病變影響血液流動:“血管彈性下降、破裂,血液溢出血管”是第一種病理形態,這個時候,許多腦溢血患者為什么會腦血管破裂?就是因為斑塊降低了血管彈性,使血管變脆了,不能承受血流的沖擊造成的。“血管管腔變窄,阻礙了血液的流動”是第二種病理形態,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病理形態。正常情況下,血管的內皮是光滑平整的,能夠最低限度地減小血液流動時受到的阻力,而一旦表面產生了突起的斑塊,就像高速路變成了機耕小道,增大了血液流動的阻力,降低了血液流動的速度。這種狀況下,器官組織因為不能夠及時得到血液供給,必然會引發心肌缺血、腦缺血等疾病。“斑塊破裂形成血栓然后完全堵塞血管”是第三種病理形態,之所有造成這樣的后果,是因為隨著斑塊逐漸變大,表皮變薄直至最后破裂形成血栓,血管管腔被完全堵塞住了,徹底切斷了器官組織的血液供應,最終導致心肌梗塞、腦梗塞等急性心腦事件發生。
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一般來說“起源在少年、植根在青年、發展在中年、發病在老年”。人的血管不是靜止不變的,它隨著人體的生長而生長,也必然隨著人體的增齡而老化。美國《循環》雜志曾經公布了一種估算血管年齡的方法,可以根據性別、年齡、膽固醇水平(或用身高體重指數BMI代替)、血壓、糖尿病史和吸煙史等數據,獲知一個人的血管年齡和實際年齡相差多少,并預測未來10年內這個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人們通過血管年齡的計算,可以了解膽固醇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管健康的密切關系,進而早期干預超齡風險。
鑒于此,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干部保健處處長劉梅林教授認為:“心臟疾病、供應心臟本身血液的血管(冠狀動脈)疾病、和從心臟發出的血管的疾病,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血管疾病。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存條件不斷改善,各種傳染病、尤其烈性傳染病已得到控制,而危害人類健康最主要的疾病已變成非傳染性疾病;與此同時,非傳染性疾病也成了人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我們國家,心腦血管病是第一位死亡原因,每13秒鐘就有一個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每22秒鐘就有一個人因為心腦血管疾病致殘。而據世界心臟聯盟統計,在全世界范圍內,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目前,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死因排在第5位與第6位,預計到2020年,則會上升到第1位和第4位,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將增加50%,高達2500萬人。不過,國內外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人類在心腦血管病發病率上升的嚴峻局勢面前,并不是束手無策的,因為,心腦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所以,讓血管保持年輕,非常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重要一點就是防止血管‘生銹’。55歲以上的健康人群,應該至少每年檢測一次膽固醇,將總膽固醇水平控制在5.18毫摩爾/升以下;已經患者冠心病、中風、高血壓的人群,則應該在合理膳食、減輕體重、適量運動、戒煙限酒、降低血壓的基礎上,堅持長期服用他汀類調脂藥物,堅持每3到6月檢測一次膽固醇。”

劉梅林教授在這里說的“銹”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人體內一旦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隨之而來的繼發性病變將給人體帶來巨大的危害。如果斑塊內部的血管破裂,其在斑塊內形成血腫就會使斑塊的體積變得更大,嚴重時,會完全堵塞動脈管腔,導致相應部位的組織器官因為急性缺血而功能受損。如果斑塊破裂,一方面,其內容物質就會從破裂處流出進入血液形成血栓、引起栓塞,進而導致人體器官比如心、腦的梗死;另一方面,破裂后的斑塊處會形成潰瘍,因為潰瘍表面很粗糙,又極其容易促進新的血栓形成。鈣化是斑塊的另一繼發病變,會導致動脈血管變硬、變脆,易于破裂。另外,嚴重的粥樣硬化斑塊,還會繼發動脈瘤,而動脈瘤如果破裂,就會引發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