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 100048)
促進綠色流通向低碳流通的轉型與升級
洪濤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 100048)
低碳流通是低碳經濟與流通經濟、綠色經濟的交集,我國發展低碳流通具備一定的條件,在作為低碳流通起點的綠色流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低碳超市、低碳餐飲、低碳住宿、綠色商業街、綠色物流、綠色供應鏈、綠色產業鏈、“三綠工程”等。但是綠色流通并不等于低碳流通,應該有意識地引導、促進綠色流通向低碳流通的轉型與升級,政府應建立和健全相關法律并在財政上予以大力支持,行業協會通過試點、制標、協調和宣傳等方面推進低碳流通,并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低碳流通,加快物流社會化建設,完善低碳物流服務體系,提高低碳流通競爭力。
低碳經濟;綠色流通;低碳流通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多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綠色流通是一個完善的流通體系,是包括綠色商流、綠色物流、綠色信息流、綠色資金流(支付)、綠色消費的一個有機整體。[1]綠色流通是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健康安全、循環經濟相關的流通活動,是指以綠色文明為方向,以環境保護為導向,直接或間接減少污染的環保取向型商品流通過程及活動。[2]
低碳流通是“低碳+綠色流通”,是二者的交集,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低碳經濟都是流通,也不是所有的綠色流通都是低碳的,只有既是低碳,又是綠色的流通,才是低碳流通,即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手段,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多贏的綠色流通。具體來說,低碳流通是一個完善的流通體系,包括低碳商流、低碳物流、低碳信息流、低碳資金流(支付)、低碳消費的一個有機整體。[3]
低碳流通與流通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關系如圖1所示。

2007年、2009年,胡錦濤、溫家寶先后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承諾,中國節能減排的目標是在2005年的基礎上,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40%~45%,非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要達到15%左右,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20.36%上升為2015年21.66%,森林蓄積量由2010年的137億立方米上升為143億立方米。
1993年以來,我國政府先后開始了綠色食品建設,實行環境標志制度,開展綠色政府采購,實行“三綠工程”,開展了28個消費者主題日活動(1983年起),開展節能減排,限制塑料袋使用,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推行家電節能惠民工程和零售業節能行動,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和污染物減排統計等工作。
1979年來,我國先后頒布了《節約能源法》、《環境保護法》、《固體廢棄物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車輛再生法》(地方法)等法律,頒布了《再生資源管理辦法》、《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等法規,還出臺了《農副產品綠色批發市場》、《農副產品零售市場》等標準。
2007年以來,國家先后批準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經濟帶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試驗區的主題是“兩型”,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核心任務是“兩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試點項目集中體現“兩低”,即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正式啟動“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以期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選的2個試點城市。根據WWF和保定簽訂的《合作備忘錄》,在“新能源產業帶動城市低碳發展”的原則下,雙方的合作將重點集中在新能源產業及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先進理念和經驗的引入。
2000年程紅等人就開始了綠色流通研究,2005年出版《綠色流通引論——發展首都綠色流通事業的對策研究》專著,提出了綠色流通概念,綠色流通是指“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環境的商品流通活動。”[4]2008年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共同出版了《綠色商業發展戰略研究》專著,2004年、2005年王長瓊、夏春玉先后出版不同的《綠色物流》,2009年車卉淳、朱群芳、周學勤出版《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首都綠色物流發展戰略研究》。2010年9月7日,商務部首次發布《2010年中國零售業節能環保綠皮書》(簡稱《綠皮書》),全面總結現階段我國零售業節能環保工作的現狀,研究零售業對國家節能減排及發展低碳經濟的作用和貢獻。
我國綠色流通實踐已得到初步發展,如綠色流通、綠色商流、綠色物流、[5]綠色信息流、綠色資金流、綠色消費、綠色批發、綠色零售、綠色商店、綠色超市、低碳超市/零碳超市、綠色住宿、綠色餐飲、綠色飯店、綠色酒店、綠色支付、綠色沐浴沐足、綠色家政、綠色洗染、綠色商業街、綠色流通科技、綠色供應鏈、綠色產業鏈、綠色倉儲、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等,這些為低碳流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0年1月,上海市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獨家出資創設綠色環保基金;2002年以來,中國飯店協會、中國烹飪協會等行業協會制定了《綠色飯店等級評定規定》(SB/T10356-2002)、《全國綠色餐飲企業認定管理辦法》;2003年6月23日發布,同年10月1日實施《農副產品綠色批發市場》(GB/T19220-2003)和《農副產品綠色零售市場》(GB/T19221-2003)兩個國家標準;2003年國家認證監督管理委員會、商務部聯合制定《綠色市場認證管理辦法》和《綠色市場認證實施規則》;2006年,我國旅游行業制定了《綠色旅游飯店》(LB/T 007-2006)旅游行業標準;2006年6月27日,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政府下發《創建西安路“綠色商業大街”實施方案》;2010年9月7日,商務部發布《2010年中國零售業節能環保綠皮書》等。
(1)低碳超市/零碳超市。“低碳超市”是指將從原材料采集、制造到配送、零售、消費以及廢物、垃圾棄置等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減少碳排放。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探索綠色流通的建設,如甘家口商場較早的綠色商店、南京路綠色商業街建設等。
第一,外資企業率先發展。跨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家樂福、易出蓮花和特易購等外資企業緊跟時代步伐,頻頻打出低碳概念。2009年12月22日《福布斯》中文版首次推出了由12個人組成的2009年年度人物榜,其中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因提出了“低碳超市”的概念被評選為首位年度低碳經濟人物。
截至2010年底,沃爾瑪已在全國103個城市開設了224家門店,2008年9月后,先后在北京、廣州、上海、杭州、四川(廣安)、廈門開設和正在建設多家高效節能店,通過采用LED燈照明等高效環保節能措施,減少碳排放。沃爾瑪提出的“碳揭露計劃”將公布6.8萬家供貨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沃爾瑪已與30家供貨商試行該計劃,包括DVD、牙膏、香皂、牛奶、啤酒、吸塵器、汽水等項目。而未來,沃爾瑪有望在中國實施碳足跡標識。
截至2010年底,家樂福已進入了中國25個城市,門店總計182家。家樂福已投入2.5億元用于門店節能改造,在2008年開出中國首家節能門店后,按照實現20%的節能標準建設新店項目,并改造在中國所有的門店。為提高未來低碳經濟時代的企業競爭力,家樂福已制定了到2020年單位面積減排20%的目標。
截至2010年底,特易購(TESCO)樂購超市在中國開109家門店,其中80多家店整改達到節能店標準,主要包括空調系統、制冷系統、照明系統和電量監控4大系統。同時,該公司在上海設立了占地331平方米的能源管理中心,以便集中管理上述4大系統設備和組織節能措施,預計每家門店能耗降低25%,在青島、秦皇島和撫順購地自建的購物中心充分利用中水系統,用中水沖洗廁所或洗刷車輛,預計年能耗降低19.6%。
第二,本土企業謹慎起步。2007年商務部頒布關于開展“零售業節能行動”的通知要求,重點推動企業做好照明、空調、電梯及其他耗能設備的節能工作,引導和鼓勵企業使用節能燈具、變頻空調、節能型冷藏設備、自動控制扶梯等節能設備和技術;加強能耗管理;開展建筑節能以及開展抑制過度包裝專項工作。新的SB/T 10520-2009《超市節能規范》2009年12月1日正式實施,明確超市節電、節水、節氣(油)、建筑節能等方面的節能操作要求。相對于2009年,2010年不同業態門店的單位面積耗電量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專業店平均降幅為3.3%、大型超市為3.0%、百貨業態門店為1.1%。截至2009年我國有209家企業通過了綠色市場認證,其中綠色批發市場64家。
(2)低碳餐飲業。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這些國際大型賽事展會活動的帶動,更加刺激我國低碳餐飲業的高速發展。以上海世博會為例,20多家上海世博園的餐飲企業倡導在世博園區提供低碳、環保的餐飲服務,從采購、加工、銷售和垃圾回收等各環節入手,減少園區餐飲業的碳排放,在游客中推廣文明、環保的餐飲消費習慣。有的餐廳推出了可以吃的餅干餐盤、用冰做的酒杯、廢舊物品做成的桌椅等,還有餐廳嘗試利用回收垃圾發電,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3)低碳住宿業。綠色酒店是指那些為旅客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既符合充分利用資源,又保護生態環境要求和有益于顧客身體健康的酒店。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角度考慮,綠色酒店要求酒店業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道德規范。一是通過節能、節電、節水,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二是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生成與排放,促進酒店產品的生產、消費過程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酒店對環境危害的風險。
一般而言,綠色飯店有以下6個標準:最低排污量,相關物品的回收與再利用;能源有效利用、貯存與管理;新鮮水資源的管理;廢水管理;關注環境保護的采購政策;社會文化的發展。自《綠色飯店》國家標準發布以來,全國已評定700多家綠色飯店和餐飲企業,目前全國飯店和餐飲企業達400多萬家,創建綠色飯店的任務和潛力巨大。
(4)綠色商業街。南京路步行街是我國較早的綠色商業街,其綠化設計是總體設計的重要部分之一,通過“點、線、面”結合,營造精致的綠化景觀,最大限度地改善步行街的生態環境。
(5)綠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其內涵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集約資源。通過整合現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企業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第二,綠色運輸。要對運輸線路進行合理布局與規劃,通過縮短運輸路線,提高車輛裝載率等措施,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另外,還要注重對運輸車輛的養護,使用清潔燃料,減少能耗及尾氣排放。第三,綠色倉儲。一方面要求倉庫選址要合理,有利于節約運輸成本;另一方面,倉儲布局要科學,使倉庫得以充分利用,實現倉儲面積利用的最大化,減少倉儲成本。第四,綠色包裝。提高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資源消耗,避免環境污染。第五,廢棄物物流。對于在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搜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等,然后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后形成的物品流動活動。
我國在綠色物流方面已經開展了多種實踐。2010年4月,成都開展的綠色物流活動主題是“微笑締造星級服務,攜手共倡綠色物流”,同時,中國物流界“以心傳遞、暢達天下”的萬人綠色簽名活動來到成都,全面開通了“成都—昆明”新干線的運行,旨在倡導低碳物流,抵制物流的臟亂差。
2009年遠成集團在對原有公路運輸網絡、業務進行整合優化的基礎上,針對城際快運特別推出“成都—鄭州”第一條“新干線”,打破了國內物流行業傳統公路零擔運輸方式,引入五定班列的概念:“定點、定線、定車次、定時、定價”,實現站到站、門到門的公路快運,有效提升了運行效率,為客戶帶來極大的便利。到2010年,遠成集團陸續開通50條新干線,實現覆蓋全國大中城市公路物流直達。
上海世博會上,大量新能源汽車的使用,使園區內公共交通真正實現“零排放”。本次世博會共有1400多輛新能源汽車在世博場館和周邊示范運行,在世博會舉行的6個月內,節約傳統燃油約10000噸,減少有害物質排放約118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28400噸。
(6)綠色供應鏈(Environmentally Supply Chain),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得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
(7)綠色產業鏈(Green Industry Chain),是指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促進各個環節的綠色發展,實現與自然、與社會各相關群體的良性互動,達到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的統一,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8)“三綠工程”及其發展。1999年三綠工程是由商務部、中宣部、科技部、財政部、鐵道部、交通部、衛生部、工商總局、環保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12個部門聯合實施的,以建立健全流通領域和畜禽屠宰加工行業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為目的,以嚴格市場準入制度為核心,以“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為主要內容的系統工程,至今已經12年,最初以暢通為主要目的,現在增加了低碳排放內容。
2009年6月1日以來,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已經推廣到全國29個省市,截至2011年4月21日,家電以舊換新銷售量和回收量雙突破4000萬臺,分別為4536.3萬臺和4695.9萬臺,銷售額突破1700億元,達到1707.6億元。
2007年以來,商務部在北京等10城市開展“零售業節能行動”,大力引導節能產品進商場,在萬米以上零售場所推廣使用節能設備以及合同能源管理,鼓勵零售企業采購和銷售節能產品,加強節能產品宣傳和營銷,引導生產企業增產節能產品。同時在2008年發布了《全國商務領域節能產品目錄》,2009年發布了《超市節能規范》(SB/ T10520-2009),引導超市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協助有關部門在零售業組織開展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作。2010年9月7日,商務部發布了《2010年中國零售節能環保綠皮書》。相對于2009年,2010年不同業態門店的單位面積耗電量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專業店平均降幅為3.3%,大型超市為3.0%,百貨業態門店1.1%。
2009年,商務部等制訂發布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指導協會做好月餅強制性國家標準的修訂及宣傳貫徹,2010年月餅包裝成本占月餅銷售價格比僅為15%,符合國家標準。
2008年6月1日,商務部發布了《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限塑令”實施后,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年使用量減少240億個以上,累計減少塑料消耗60萬噸,相當于節約石油360萬噸,折合標準煤50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萬噸。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2/3以上。
2005年商務部等6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創建綠色飯店活動的通知》,同時制訂和實施綠色飯店國家標準,在飯店業大力開展創建“綠色飯店”活動,引導企業強化節約、環保、安全和健康的經營理念,合理使用資源,保護環境,節約水電煤氣等資源,減少一次性用品,廣泛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提供綠色客房、餐飲等產品和服務,倡導顧客綠色消費,培育公眾節約意識。
(1)國際社會推動。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的大趨勢,國際社會的各種活動有利于推進中國低碳流通的發展。(2)外資企業帶動。在我國零售領域,外資在低碳超市、零碳超市方面走在本土企業前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引起我國企業的高度重視。
(1)逐步實現有償碳排放,鼓勵降碳、固碳、零碳科技創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排放應該承擔高費用,用市場經濟手段降低碳排放和碳污染。(2)創造條件探索碳交易,推出碳交易品種。如在現有北京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3家碳排放交易機構基礎上,推出碳交易的品種、期貨與期權品種。
(1)法律、法規、標準推動。在現有許多低碳經濟法律、法規、標準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避免相互對立與沖突。盡快出臺《循環經濟法》,修訂《節約能源法》,落實《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等。(2)財政支持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較高的成本,如零售企業門店改造費用較高,一家門店的改造費用在200萬元,100家門店需要資金2億元,84.9%的企業靠自有資金發展低碳經濟。合同能源管理剛起步,面臨著許多推廣局限。能否給流通領域節能示范工程給予補貼,采購費用稅前列支,提供貼息貸款。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搞好低碳流通行業自律,是發展低碳流通的重要舉措,行業內部的自監、自查能夠促進各企業開展低碳流通的自覺性,并能夠起到有效保護合法經營者的積極性和經濟利益,打擊不法經營者的作用。(1)試點,包括流通領域的試點城市、試點企業、試點關鍵技術等。(2)制標。制訂相應的低碳流通各種類型的標準。(3)協調。協調流通領域內各行業和企業的低碳行為。(4)宣傳。對低碳流通領域良好的行為規范進行宣傳。
(1)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低碳流通。首先,要引導企業制定、實施綠色經營戰略和策略。綠色商品營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環保的一個很直接、很現實的體系,也是綠色流通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目標所在。商品生產者需要以品牌化、名牌化戰略進一步開發、強化產品的綠色功能,不斷增加綠色商品的種類和品種,擴大規模,降低成本,以豐富的商品組合、較高的信任度和合理的功能價格比贏得流通企業的積極配合,加速綠色商品實現市場化;其次,還要強化流通企業責任,促進廢棄物回收目標的實現。為了實現預定的回收率目標,必須責任到位。因為只有在責任約束下,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才能有資金、組織保障。其中,制造商和銷售商是固體廢棄物排放的大戶,必須對其行為負責。工業企業固然是經濟責任者,流通企業對產品銷售后包裝物的回收利用也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因此,作為制造商和銷售商對企業排出的工業下腳料或包裝物,應由本企業再利用,確實不能在本企業再利用的廢料、包裝物有義務回收。
(2)加快物流社會化建設,完善低碳物流服務體系。利用物流網絡體系來減輕環境負荷是日本、德國等國家政府減少環境污染、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特別是物流園區以集約化、社會化、共同化為特征,可改善物流運作,有利于發揮物流設施的規模效益。同時,還要積極促進物流資源整合,打破不同運輸方式和部門之間的傳統隔閡,加快物流社會化改造,推進物流社會化,統一利用物流設施。建立城市整體綠色物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合理物流的經驗和技術,選擇最佳路線,根據貨物的數量選擇車型,以順路性進行貨物的裝配,減少不合理運輸,減少運輸污染。
(3)通過低碳流通提高競爭力。第一,技術減排。流通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必須高度重視新技術在流通業的應用,流通企業注重電子商務的運用,可以既能夠避免實體店帶來的水、電、經營場所等能源損耗和污染,又有利于資源的優化組合,降低交易費用,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第二,管理減排。據調研,電子商務在理想狀態下應能節省76.59%的交易費用,但由于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國電子商務只節省了11.61%的交易費用。我國流通企業應該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管理軟件優化流程、整合資源,實時監控設備運行情況和能耗情況,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消費者行為的塑造。流通企業承擔著塑造消費者行為、促使其向低碳消費模式轉變的重任。流通企業應該倡導低碳消費,使消費者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獲得實在的利益,從而吸引消費者參與到低碳經濟的建設中來,還應在運用電子商務的同時,加大低碳經濟的宣傳力度,在網店上標明每種商品的碳排放量供消費者選擇,簡化商品包裝和實施綠色包裝,倡導低碳消費模式。
第四,打造綠色供應鏈。流通企業還應該利用自己在供應鏈中的有利地位影響供應商的行為,促使他們進行低碳生產,從而真正降低碳排放。沃爾瑪在打造綠色供應鏈方面的措施值得借鑒,如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信息,實施碳標簽制度;對供應商進行隨機審查或委派第三方進行監督;發起“可持續指數”行動,對供應商和產品的環境表現進行排名;向供應商推薦環保材料和節能減排技術等。
[1]洪濤.流通產業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72.
[2]張世堯,等.綠色商業發展戰略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45.
[3]洪濤.推廣綠色流通科技節約商業/流通物資資源[A].第二屆中國商業發展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23.
[4]程紅,楊榮芝,李克寧.綠色流通引論——首都綠色流通事業發展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
[5]車卉淳,朱群芳,周學勤.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首都綠色物流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23.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from Green Circulation to Low-carbon Circulation
HongTao
(Beijing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Low-carbon circulation is the intersec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circulation economy and green economy.We have already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green circulation which takes low-carbon circulation as the start point,such as the low-carbon supermarket,low-carbon catering,low-carbon accommodation,green commerce street,green logistics,green supply chain,green industrial chain,and“three green projects”.But green circulation is not equal to low-carbon circulation.So we should consciously guide and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s from green circulation to low-carbon circulation,give more support in terms of law and finance,promote enterprise-oriented low-carbon circulation,accelerate logistic socialization, 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of low-carbon logistics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ow-carbon circulation.
low-carbon economy;green circulation;low-carbon circulation
F252
A
1007-8266(2011)07-0012-06
洪濤(1957-),男,湖北省天門市人,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易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商務部市場運行調控專家,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物流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市場指導委員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經濟。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