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定,謝麗君
(通渭縣水土保持局,甘肅通渭 743300)
通渭縣梯田建設的經驗與探索
李長定,謝麗君
(通渭縣水土保持局,甘肅通渭 743300)
梯田建設;糧食安全;建設成果;通渭縣
水資源短缺、耕地質量不高、土壤肥力有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是長期困擾通渭縣糧食生產的主要問題。總結了通渭縣梯田建設成果,對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建議:確立梯田建設在糧食生產安全中的基礎地位;加大梯田修建的投資力度,合理配置農業技術,提高梯田資源利用效益;將梯田建設作為糧食安全的根本大計常抓不懈。在農業生產發展中要堅持以梯田建設為平臺、以增收為中心,引導農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梯田的綜合效益得到提高,以促進農業增產、糧食安全和縣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1 970.5m;屬隴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區,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年均氣溫 7.7℃,年無霜期 140~160 d,年均降水量 400mm,年日照時數 2 200~2 430 h,地表水資源量 9 542萬 m3,地下水資源量 1 478萬 m3;轄 6鎮 12鄉332個行政村,總戶數93 746戶(46.03萬人),其中農戶 8.59萬戶(45.35萬人);土地總面積 2 912.9 km2[1],包括耕地 12.0萬hm2,其中糧田 9.1萬hm2;是定點幫扶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通渭縣自然條件嚴酷、農業基礎薄弱的實際縣情,決定了只有大力實施以梯田建設為重點的坡面治理工程,才能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條件,為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
表 1為 2000—2009年通渭縣梯田面積統計及增產糧食概算。與 1999年 10°~20°坡耕地小麥平均產量 1 515 kg/hm2相比,按梯田增產效益 599.3 kg/hm2計算,全縣梯田增產糧食由2000年的 3.00萬 t增加到 2009年的 3.65萬 t,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比例也由 2000年的 21.87%增加到 2009年的 25.69%。梯田建設增大了生態容量、提高了土地承載力,在人多地少的通渭縣為解決農民溫飽、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梯田在增產的同時增加了秸稈產量,作為養畜的重要飼料,作物秸稈能夠有效帶動農區畜牧業的發展。
梯田具有高效的蓄水保土作用,將坡地修成梯田可以大幅度地改善土地的水肥條件,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表 2為通渭縣不同修筑時間梯田與坡地產量對比。由表 2知,梯田的糧食單產要明顯高于坡地。從增產的幅度來看,梯田修建的年限越長增產幅度越大。
經過近 35年的艱苦努力,截至 2009年底,全縣已將 49%的坡地改造成了優質梯田,把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梯田面積累計達到 6.09萬hm2,其中優質梯田率達 82%。梯田建設不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保護了水土資源,而且為再造秀美山川、穩定解決糧食問題創造了條件。

表 1 2000—2009年通渭縣梯田面積統計及增產糧食概算

表 2 不同修筑時間梯田與坡地產量對比
近幾年,通渭縣每年的梯田建設任務是 0.4萬 hm2。由于近村、近路、坡度較緩的坡地已基本改為梯田,現在剩下的坡地相對比較偏遠,而且立地條件差、地表坡度大,因此原來修筑0.067 hm2(1畝)梯田用工量在 60工日左右,現在則要 90工日左右,梯田建設的難度增大導致建設成本迅速增加。“十二五”期間,全縣每年規劃梯田建設任務 0.7萬 hm2。但隨著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的取消以及勞動力價格的大幅度攀升,梯田建設已經由人工修筑為主發展到以機修為主,在黃土丘陵溝壑區每修筑 0.067 hm2(1畝)機修梯田需要投入 400元以上。國家補助的資金有限,梯田建設區域絕大部分是水土流失嚴重地區,農民群眾生活困難,難以承受梯田建設所帶來的沉重負擔,雖然可以通過村民理事會利用“一事一議”的辦法籌資,但仍很難按時完成建設任務,導致一些實施單位虛報修筑面積,“路邊工程”、“形象工程”和“數字工程”等嚴重制約了梯田建設的快速發展。
糧食作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培肥措施和輪作技術,但目前粗放的修建、耕作方式正嚴重影響著梯田效益的發揮。由機修梯田代替人工梯田能緩解勞動力不足、保證梯田建設質量,但是機械化施工中“死土活土一起搬”對新修梯田糧食產量影響很大。多年來,我們在修梯田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死土搬家、肥土還原,外高里低,里砌外墊”的成功經驗。農耕形成的肥土層一旦毀壞,雖然土壤肥力可以通過加大施用化肥量來改善,但其有機質含量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恢復。同時,多年來行之有效的新修梯田(特別是機修梯田)深耕松土、增施肥料(有機肥和化肥)、先鋒作物種植技術以及新修梯田輪作制等穩產、高產技術措施,由于水保部門與農機部門分列、農民投入上不去等而得不到很好的落實,造成新修梯田產量嚴重下降,農民的眼前利益受損,傷害了農民進行梯田建設的積極性。
2008年甘肅省委、省政府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把梯田建設作為“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這對進一步加強我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旱作農業發展,穩定解決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問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梯田建設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健全了農民增收的產業體系,培育了草畜、馬鈴薯和勞務經濟等后續支柱產業;二是構建了糧食生產保障體系,保證農民有穩定的口糧田;三是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更新了作物生存環境,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提高了作物抗災能力,用較少的耕地生產了較多的糧食,為農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為發展特色農業拓寬了空間;四是在梯田建設中,實行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使農業生產條件得以改善,同時集約化經營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2]。
幾十年來,通渭縣人民充分發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和中部旱作農業地區梯田建設的“三苦”精神,進行以梯田建設為主體的農業改造。在注重農田基本建設,開展修建軟埂梯田、隔坡梯田、高埂梯田、反坡梯田,全方位地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時,更注重采取等高線種植、殘茬覆蓋種植、立茬過冬耕作、少(免)耕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來保護土壤肥力,采取深耕深翻,增施有機肥,注重良種選育,為實現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渭縣現有梯田 6.09萬 hm2、宜修坡地 4萬 hm2,要實現全部梯田化任務非常艱巨。因此,建議在國家戰略規劃中應將梯田建設列入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資力度。在耕作中充分利用現有先進、實用、經濟效益好的技術措施,特別是落實好新修梯田深松、培肥、先鋒作物選擇等配套措施;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確保梯田修到哪、產業跟到哪,充分發揮梯田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基礎配置地位。
“人以土為本,民以食為天”,要將梯田建設作為糧食安全的根本大計,置于戰略的高度常抓不懈。“倉里有糧,心里不慌”,干旱農村地區穩定解決糧食問題的重點在于興修梯田,難點在于興修梯田,出路更在于興修梯田。在今后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要將梯田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要充分開發現有梯田資源,使其在糧食生產中發揮最大效益。
梯田是旱作農業區發展糧食生產的基本農田,在今后或更長的一段時間內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興建高標準、高質量、規模化梯田的同時,要圍繞解決群眾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和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改變以往單純治理坡耕地的做法,通過整合項目資源,合理布設配套措施,把著力點放在提高梯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上[3]。在生產發展中堅持以梯田為平臺,增收為中心,引導農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梯田的綜合效益得到提高,以促進農業增產、糧食安全和縣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張尚智.通渭縣志——水土保持篇[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239-241.
[2]汪永剛,李志忠,王敦民,等.堅持不懈興修梯田 改善生態開發產業[J].中國水土保持,2009(8):35-58.
[3]尚楨.加大坡耕地改造力度 為新農村建設構筑基礎平臺[J].中國水土保持,2007(11):31-33.
S157
C
1000-0941(2011)04-0019-02
李長定(1974-),男,甘肅通渭縣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0-05-01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