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奇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及臨床應用
劉高奇
論述了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指出臨床安全有效地應用左氧氟沙星應注意的事項,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左氧氟沙星屬喹諾酮類藥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體,其體外抗菌活性約為氧氟沙星的兩倍,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氧氟沙星的1/3[1]。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的活性,阻止細菌DNA的合成和復制而導致細菌死亡。近年來,因其抗菌作用強、抗菌譜廣,與其他類抗菌藥物間無交叉耐藥性,使用前不需皮試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適用于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呼吸道、胃腸道、傷寒、骨和關節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并有抗結核桿菌的作用,臨床上與異煙肼、利福平并用于治療結核病等[2],在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也時有發生,發現不合理用藥是導致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如何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療效,已成為減少不良反應及消除或減緩細菌耐藥性發生的關鍵。
1.1 一般資料 我們對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間我院門診及住院中出現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ADR)患者42例進行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表1 ADR臨床表現類型及所占比例
1.2 治療及預后 左氧氟沙星引起的ADR在調整滴速或停藥后大多自動消失,部分較嚴重的不良反應給予藥物治療,如應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葡萄糖酸鈣等抗過敏治療,惡心、嘔吐者應用甲氧氯普胺治療,精神障礙給予鎮靜劑,經及時處理42例患者均完全痊愈。
共收集不良反應42例,男性患者發生ADR的20例,女22例;年齡<60歲發生ADR的患者11例,>60歲患者31例;靜脈用藥發生ADR的患者38例(89.74%),口服用藥4例(10.25%),聯合用藥發生ADR的患者32例(75.64%),單獨用藥10例(24.35%)。故年齡大于60歲ADR發生比率明顯高于小于60歲,靜脈用藥發生ADR比率明顯高于口服用藥,聯合用藥發生ADR比率明顯高于單獨用藥,該結論與國內林峰[3]、繆淑霞[4]的報道基本類似不良反應發生的時間最短3 min,最長5 d后。
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簡稱ADR)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左氧氟沙星是廣譜抗菌藥廣泛應用于臨床,但ADR時有發生,除個體差異等客觀原因,應從細節著手使ADR發生率降至最低以減輕患者痛苦,提高醫療質量,現總結如下:①開藥時應詳細詢問患者自身身體狀況,是否為過敏體質,如是應盡量避免使用;②患者存放藥品應注意保存溫度(<20℃)避光保存,避免藥物儲存不當造成降解,產生雜貨,降低效價,引發不良反應;③輸液前應進餐,以防藥物對空腹的刺激而加重胃腸不適;④與其他藥物輸注時,應加入100 ml0.9%生理鹽水進行沖管減少配伍發生(42例中有32例聯合用藥);⑤滴注速度應緩慢,100 ml滴注時間不少于60 min;⑥ 肝腎功能減退的患者(應關注老年患者),左氧氟沙星在體內清除率下降,消除半衰期延長,為避免藥物蓄積,引發毒性,應減少用量;⑦首次給藥患者建議在醫院輸液,觀察輸液情況;⑧避免藥物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誘發病情加重,癲癇患者慎用。
[1]郭青梅,郭偉,程素芳.左氧氟沙星的臨床應用.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22):3023-3024.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3-106.
[3]林峰,洪建湘,阿孜古麗 熱西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23例分析.新疆中醫藥,2007,25(3):25-31.
[4]繆淑霞,叢軍茲,苗洪志.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32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3):3213-3214.
131300 大安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