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浙江紹興市人民醫院 312000)
2004年6月2010年10月,我院ICU共收治有機磷農藥中毒伴氣管插管的患者60例,其中發生插管堵塞8例(13.3%)。筆者回顧性分析堵塞原因,并提出對策。
8例均出現不同程度呼吸道梗阻癥狀,如發紺、呼吸困難、呼吸驟停等。在立即予吸痰、拍背、化痰、吸氧等緊急處理后,3例呼吸轉平穩。5例吸痰時感覺前端有阻力插不進,立即拔出氣管插管,自口鼻腔吸痰,再重新插管,其中3例呼吸恢復,病情轉危為安,另2例因呼吸功能不全,即行床旁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搶救成功,拔出導管見導管前端部分或完全被痰栓堵塞。
2.1 氣道濕化不夠
2.1.1 上呼吸道對吸入氣體的加溫、加濕起重要作用。氣管插管(經口)后,氣流直接進入氣管,使氣道干燥,痰液可在氣管插管的前端、內壁等處形成痰栓。
2.1.2 醫用氣體均為干燥氣體,雖經濕化,但效果不甚理想。吸氧導管自上而下吸入氧氣,使呼吸道失水,纖毛運動功能減弱,分泌物排出不暢。
2.1.3 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應用大劑量阿托品,而支氣管腺體對阿托品敏感,使呼吸道分泌物明顯減少,導致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黏稠,加上部分患者呼吸肌受累,咳嗽反射弱,極易形成痰痂堵塞插管。
2.1.4 氣管插管期間每2小時滴入氣道0.9%氯化鈉注射液(生理鹽水)2ml,很難起到濕化氣道、稀釋痰液的作用,對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作用更是微小。
2.2 有效吸痰不夠
2.2.1 大劑量阿托品的使用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部分呼吸肌麻痹使咳嗽反射變弱,誤認為沒有吸痰指征而忽視吸痰,使痰液易積于導管前端及內壁阻塞氣道。
2.2.2 操作者吸痰插管深度不夠。氣管插管長30cm,外加接頭2~3cm,共33cm左右。吸痰時吸痰管需超過33cm才能達到氣道內,小于此長度痰液易在導管前端積聚,久之形成痰栓阻塞導管。
3.1 加強氣道濕化
3.1.1 控制病室濕度達60%~70%,溫度20~24℃。濕化液選擇0.45%氯化鈉溶液。成人每天200ml為最低量,每隔20~60分鐘1次,每次2~5ml。亦可剪去輸液管針頭,按靜脈輸液排氣法排氣,再將頭皮針軟管插入氣管內5~8cm,以4~6滴/分鐘持續滴入。改良方法是用微泵控制濕化液,先將針頭穿入在吸氧管前1/3~1/2處以同樣速度滴入,充分濕化吸入氧氣,多用于脫機患者。
3.1.2 調節加熱器使氣道口氣體溫度維持在35~37℃。必要時利用呼吸機的霧化裝置,生理鹽水5ml+鹽酸氨溴索30mg有氧霧化每日4次。呼吸機吸氣相管道加加熱導絲,能提高濕化效果,減少冷凝水的產生。
3.1.3 呼吸肌麻痹患者可用壓力支持通氣模式鍛煉幾天,符合撤機生理指標再撤機,并盡早拔除氣管插管。單純氣管插管留置觀察者,可加人工鼻以減少氣道水分的丟失。氣管插管不應大于7天,若仍伴呼吸肌麻痹、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應及早行氣管切開。
3.2 正確有效吸出呼吸道內分泌物
3.2.1 呼吸道痰液滯留達到一定程度,可在患者床旁或胸部聽到痰阻聲或痰鳴音,應立即吸痰。聽診器放置第3或第4胸椎旁,支氣管肺泡呼吸音中夾雜低調較遠的“呋絲”聲。機械通氣患者如出現與呼吸機抵抗、咳嗽、呼吸機的送氣壓力升高、血氧飽和度下降等情況,亦應及時吸痰。
3.2.2 抽吸前氣道可注入濕化液5ml左右,必要時用簡易呼吸器膨肺治療后予吸痰。左主支氣管選擇性抽吸時,患者頭轉向右側,吸痰管容易進入。加強氣道濕化結合胸部物理療法,如叩背、體位引流后吸痰。每1~2小時叩背1次,叩背時應自下而上,從邊緣到中央,手成勺狀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動。同時,囑患者咳嗽,利于痰液吸出。使用排痰機時調節不同振幅。選擇內徑不超過氣管插管內徑1/2的吸痰管吸痰。吸痰前用無菌生理鹽水試吸,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在無負壓情況下插入導管,插入深度應大于33cm,必要時直至不能插入為止,再退出1~2cm,以游離導管尖端,左右旋轉吸痰管,慢慢退出進行吸引,切忌做上下抽吸,以免損傷氣管黏膜。吸痰時間不超過15s,吸痰前后純氧吸入1~2分鐘,以免患者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