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楨敏 趙雄碧 (浙江紹興市中醫院 312000)
患者女,24歲,職員。因咳嗽、咳痰、氣急1周于2010年1月21日入院。2009年12月26日患者因停經44天診斷為早孕行藥物流產術。2010年1月14日復查B超提示藥物流產不全,而后患者受涼出現畏寒、發熱,咽痛,咳嗽、咳痰,漸氣急,無咯血及痰中帶血,體溫未測。1月21日來婦科復診,查X線胸片示兩肺感染性病變。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0.20×109/L,紅細胞計數4.95×1012/L,血紅蛋白158g/L,中性粒細胞0.62。體格檢查:T 36.5℃,P 90次/分,R 22次/分,BP 95/60mmHg。身高約155cm,體重36kg,形體消瘦。神清,精神軟,急性病容,口唇不紺,指甲發紺,杵狀指不明顯,頸靜脈無怒張。兩肺呼吸音粗,兩中下肺可聞及干濕啰音。心律齊,未聞及明顯雜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不腫,神經系統檢查(-)。患者父親3年前查出患有腦部腫瘤,1年前過世。
進一步檢查資料:生化、肝腎功能正常,心肌酶譜、電解質等正常。C反應蛋白(CRP)為7.2mg/L(正常)。糞隱血試驗(+),尿常規正常。痰涂片未見優勢菌,培養未檢到真菌,正常菌群生長。B超:肝膽脾胰雙腎無殊。子宮內少量回聲偏強區。心電圖:竇性心律。
入院診斷:①肺部感染;②藥物流產不全。予抗感染、化痰、平喘、吸氧及中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對癥治療。2天后患者咳嗽、咳痰、氣急癥狀明顯好轉,乏力、精神狀態好轉,肺部啰音減少,但以后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明顯不如預期。追問病史:患者于2001年行頸部腫物手術,具體診斷不詳(因手術醫院剛與另一家醫院合并,追查病歷資料未果)。患者自訴平時無明顯咳嗽、咳痰,未感到明顯氣急,無低熱、盜汗。
建議行肺部CT檢查遭拒絕。進一步查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陰性,初步排除滋養細胞腫瘤肺轉移。查腫瘤標志物陰性,結核菌素試驗(-),血沉不高。考慮亞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建議轉市某醫院進一步診治。患者要求再予抗感染治療1周,后復查X線胸片與前未見明顯好轉。
3月22日入住市某醫院,查生化無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12U/L(8~65U/L),CA199為 181.95U/L(< 37U/L),促甲狀腺激素(TSH)、總T3和總T4、游離T3和游離T4正常。血沉1小時末10mm,CRP正常,紅細胞計數5.04×1012/L,血紅蛋白166g/L,免疫球蛋白IgM為2.41g/L(0.73~1.17g/L),抗核抗體譜全套陰性,痰培養未檢到真菌,痰未找到抗酸桿菌。肺功能提示重度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最大通氣量重度不足:肺活量(VC)0.60L,用力肺活量(FVC)0.65L,1s用力呼氣容積(FEV1)0.51L,最大自主通氣量(MVV)22.9L/min。CT檢查:兩肺彌漫性病變。B超檢查:雙側頸部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兩次CT引導下肺部穿刺活檢失敗,未取得標本。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管腔內未見異常。肺泡灌洗液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結論:排除肺結核,間質性肺炎可能?
4月8-15日入住上海市某醫院。血氣分析:pH7.4,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42mmHg,動脈血氧分壓(PaO2)54mmHg,血氧飽和度87%,肺泡-動脈氧分壓差51.0mmHg。CA199為33.88U/ml,抗核抗體譜全套陰性,蛋白酶3(-)。CT檢查:雙肺彌漫斑片結節影。麻醉科與胸外科醫師會診認為患者肺功能差,手術風險大,未行胸腔鏡下肺組織活檢。最后結論:雙肺彌漫性病變性質待查,間質性肺病可能?
6月9日患者來我院門診復查發現頸部有腫大淋巴結,予右頸部淋巴結活檢術。病理報告示轉移性癌,符合甲狀腺乳頭狀癌特點,建議做免疫組化。省某醫院病理切片會診:(頸部)纖維、淋巴組織內轉移性(或)浸潤性甲狀腺濾泡型乳頭狀癌。
6月底患者入住省某醫院,全院會診結論為頸部淋巴結甲狀腺癌轉移,但不能排除間質性肺病。再轉浙江某醫院,入住呼吸內科,7月14日行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術,病理報告示(右肺穿刺標本)轉移性甲狀腺乳頭狀癌,轉外科治療。7月30日在全麻下行右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加頸部淋巴結清掃術,術后恢復可。住院期間再次到患者于2001年做手術的醫院調取病歷,病案首頁示門診診斷、入院診斷及出院診斷均為甲狀腺惡性腫瘤,病理檢查提示腺癌。8月30日在省某醫院行碘化鈉溶液(碘131)70mCi口服治療。服藥后掃描:肺部病灶碘131攝取佳。治療前全身骨顯像:第5胸椎局部代謝活躍。目前,患者無明顯咳嗽、咳痰,但活動后仍氣急,兩中下肺可聞及吸氣性爆裂音。近查甲狀腺球蛋白>1000ng/ml。
討論 甲狀腺乳頭狀癌分化良好,惡性程度較低,一般預后良好。但由于起病隱匿,生長緩慢,缺乏特異性癥狀和體征,目前尚無較敏感而特異的血液標志物。同時,甲狀腺組織血管和淋巴管豐富,極易發生轉移,故易忽視原發病灶而導致誤診。甲狀腺乳頭狀癌可通過血行途徑轉移至顱內、肺、肌肉、骨等全身多處。肺和頸部淋巴結是甲狀腺癌最易侵犯的器官,常表現為肺部彌漫性小結節和頸部淋巴結腫大,易被誤診為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及淋巴結結核。王少凡等[1]分析總結甲狀腺乳頭狀癌肺轉移X線特點為結節多,大小不一,邊緣不規則,其間有沙粒樣鈣化灶,多分布于兩下肺基底部,密度均勻,密度較其他腫瘤肺轉移高,呈融合趨勢。
甲狀腺乳頭狀癌還需與滋養細胞腫瘤肺轉移、結節病、真菌病、彌漫性肺泡細胞癌及結締組織病肺浸潤等鑒別。患者父親及當年實施手術的醫生因未充分告知患者病情,以致父親去世后不能準確提供病史資料,僅能自述當年術前“胸片中有白色小點,術后未做進一步診治”,可見主治醫生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對兒童或年輕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應謹慎選擇術式、及時徹底治療,術后長期隨訪。過去幾年甲狀腺癌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個地區是增加的,女性中其增長率是所有腫瘤中增長最快的,而在男性中其增長率也位居第二,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增長[2]。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要對該病保持足夠的警惕,防止漏診、誤診。
[1]王少凡,吳淑貝.甲狀腺癌肺轉移8例X線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1997,19(2):30-31.
[2]Efisio P,Sonia M.Clinical prognosis in BRAF-mutated PTC[J].Arq Bras Endocrinol Metabol,2007,51(5):73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