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飛 (寧波市第二醫院 315010)
本文回顧性分析近年來我院收治的30例甲狀腺病變的CT影像資料,以提高對各種甲狀腺疾病CT征象的認識,進一步探討其CT診斷及鑒別診斷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19~60歲,平均45歲。病程:5個月至12年。其中結節性甲狀腺腫12例(40.0%),甲狀腺癌9例(30.0%),甲狀腺腺瘤7例(23.3%),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橋本氏病)1例(3.3%),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Graves病)1例(3.3%)。除Graves病和橋本氏病經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證實外,其余病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檢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CT平掃,其中28例(93.3%)行增強掃描,造影劑為60%泛影葡胺,用量100ml,團注法。采用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 16CT掃描機,掃描范圍包括全部甲狀腺組織及病變組織。
1.3 結果 ①單結節型16例(53.3%),包括甲狀腺腺瘤7例,結節性甲狀腺腫5例,甲狀腺癌4例;②多結節型12例(40.0%),包括結節性甲狀腺腫7例,甲狀腺癌5例;③彌漫腫大型2例(6.7%),包括Graves病1例,橋本氏病1例。
1.3.1 結節性甲狀腺腫11例 單側4例,平掃及增強掃描均表現為甲狀腺內低密度結節灶,邊界較清楚,密度基本均勻,CT值37~59Hu,其中2例病灶內見點狀鈣化,2例見部分囊變;雙側7例,均表現為雙側甲狀腺彌漫性腫大,雙側對稱或以一側為主,增強掃描前后見多個大小不等低密度結節,內部密度不均,邊界稍模糊,其中3例可見斑點狀鈣化,1例見小囊變區。
1.3.2 甲狀腺癌9例 單側7例,雙側2例。平掃表現為甲狀腺內低密度或混雜密度腫塊,病灶邊緣模糊,直徑20~130mm,平掃CT值25~80Hu,增強掃描后呈不均勻強化。1例病灶內可見囊變伴強化壁結節,7例見沙粒狀及不規則鈣化。6例見頸部淋巴結腫大,3例病變侵犯頸部血管、喉、氣管、食管等鄰近結構,1例鄰近骨質破壞。8例腫瘤鄰近的腺體包膜破壞,致局部腺體邊緣連線中斷或消失。
1.3.3 甲狀腺腺瘤7例 實性5例,囊性2例;單發5例,多發2例。病灶直徑8~41mm,平掃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結節,邊界清晰,密度均勻,CT值35~55Hu。2例伴有斑點狀或斑片狀鈣化,增強掃描后病灶邊界趨于清晰。2例囊性腺瘤可見均勻的強化環,邊界完整,環內結構無明顯強化。
1.3.4 橋本氏病1例 表現為雙側甲狀腺彌漫性對稱性腫大,密度減低,增強掃描前后CT值分別為38~58Hu和 63~98Hu。
1.3.5 Graves病1例 表現為雙側甲狀腺彌漫性腫大,密度呈均勻減低,內部未見明顯結節或鈣化灶。增強掃描前后CT值分別為40~81Hu和79~121Hu,邊緣廣整,與周圍結構分界清楚。
正常甲狀腺組織的密度明顯高于周圍軟組織,密度均勻,邊緣清楚,增強掃描后甲狀腺呈均勻性顯著強化[1]。如果正常甲狀腺組織被腫瘤替代,瘤細胞破壞了儲碘單位,可造成局部或整個甲狀腺組織的低密度,這就是CT檢查顯示甲狀腺病變的病理基礎。通過對本組病例的影像學表現觀察,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的特征對甲狀腺病變的良惡性診斷有重要價值。
3.1 腫瘤形態 本組甲狀腺癌9例中7例突出甲狀腺輪廓之外,表現為形態不規則,與周圍器官分界不清,多數沒有包膜,而良性腫瘤少有這種表現,與周圍器官分界也較清楚,包膜也較完整。由此可見,包膜是否光整,可以作為鑒別甲狀腺良惡性腫瘤的一個重要依據。
3.2 腫瘤密度 正常甲狀腺含碘,平掃CT值范圍在88~149Hu[2],明顯高于周圍其他組織。良惡性腫瘤平掃均表現為低或等密度,尤其是惡性甲狀腺腫瘤的低密度常較混雜,當腫瘤較大時表現更為明顯。本組資料的惡性甲狀腺腫瘤平掃的平均CT值為72Hu,而甲狀腺腺瘤或結節性甲狀腺腫的低密度相對較均勻,細膩。因此,腫瘤密度均勻與否,也可以作為判斷腫瘤良惡性的參考依據。
3.3 腫瘤鈣化 鈣化是甲狀腺病變的表現之一[3],平掃有利于顯示鈣化分布、形態,提示病變所在區域及性質。甲狀腺腫物中若見細顆粒狀鈣化,應首先考慮甲狀腺癌的可能,而淋巴結內出現顆粒狀鈣化是甲狀腺乳頭狀癌淋巴結轉移的特征性表現之一。本組甲狀腺癌中有7例病灶內可見不規則鈣化。
3.4 腫瘤侵犯氣管及鄰近結構 當腫瘤體積較大時,無論良惡性均可壓迫氣管及鄰近結構。本組甲狀腺癌9例,其中3例病變侵犯頸部血管、喉、氣管、食管等鄰近結構,1例鄰近骨質破壞;另有12例良性甲狀腺腫瘤壓迫氣管及周圍結構。因此,腫瘤是否侵犯氣管及鄰近結構,可作為鑒別甲狀腺腫瘤良惡性的又一依據。
3.5 腫瘤囊變 囊變是甲狀腺病變的常見表現。本組良性病變中有3例可見囊變,惡性病變中1例見囊變伴強化壁結節。有學者認為,完整的強化環是囊性腺瘤的特征性表現,當病變表現為純囊腫樣改變時,應首先考慮腺瘤囊變,而結節性甲狀腺腫囊變和甲狀腺囊腫則相對少見;當病變有囊壁結節時,結節性甲狀腺腫囊變、腺瘤囊變和腺癌均在鑒別診斷之列,應首先考慮甲狀腺癌,若發現囊內球形腫塊或頸部腫大淋巴結時,則高度提示甲狀腺乳頭狀腺癌。
3.6 頸部淋巴結腫大 本組惡性腫瘤資料中有6例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而在良性病變中均未見頸部淋巴結腫大。提示我們,頸部淋巴結腫大與否,可以作為判斷良惡性腫瘤的重要依據。
鑒于上述表現,診斷中可容易辨別腫瘤的良惡性。與B超檢查相比,CT檢查可以在許多方面給醫師提供更多、更直觀的病灶信息,對進一步手術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沙炎,王佩華,揚天錫.甲狀腺囊性病變的CT鑒別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5,20(2):162-164.
[2] 俞明細,王有成,強金偉.甲狀腺腫瘤性病變的CT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6):465-467.
[3] 陳秋旺,徐文勝.甲狀腺腫瘤CT 43例分析[J].中華誤診學雜志,2005,5(10):191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