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 310015)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建筑業的高速發展,顱腦損傷的發病率呈現持續增高的趨勢,居創傷的首位,占全身部位創傷的9%~21%,病死率高[1]。近年來,我院收治重度顱腦損傷患者48例,在急救護理的基礎上均予手術治療,獲得較滿意療效。現將急救護理措施總結如下:
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共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齡19~72歲,平均38歲。致傷原因:交通傷33例(68.8%),高處墜落傷12例(25.0%),打擊傷3例(6.2%)。損傷部位及類型:硬膜下血腫31例(64.6%),腦挫裂傷14例(29.2%),腦內血腫2例(4.2%),硬膜外血腫1例(2.1%)。合并傷:腹部損傷7例(14.6%),四肢骨折11例(22.9%),胸部損傷4例(8.3%),頜面部損傷3例(6.2%)。受傷至就診時間1~5h,平均3.2h。全部病例在急救護理的基礎上予手術治療,術后發生顱內再出血2例(4.2%),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各1例(各2.1%);好轉出院44例(91.7%),死亡 4例(8.3%)。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因意識障礙,處于昏迷狀態,口腔內分泌物、嘔吐物、外傷出血均可造成誤吸,使呼吸道梗阻窒息。同時,腦干受損的患者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呼吸停止,導致腦部缺氧,加重腦水腫程度,形成惡性循環。首先應清除患者口腔內異物,對于牙關緊閉的用開口器撬開下頜,放置牙墊后清理口腔。伴呼吸暫停、鼾聲呼吸者應注意清除氣管異物,防止舌后墜,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嘔吐誤吸引起窒息。給予呼吸面罩加壓給氧治療,必要時放置口咽通氣管。注意觀察患者呼吸狀況,一旦發生窒息立即搶救。
2.2 建立靜脈通道 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對挽救患者生命十分重要,也是進一步急救的基礎。由于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傷較多,病情容易惡化,此時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搶救準備。及時建立靜脈通道,維持血壓在90/60mmHg以上。
2.3 降低顱內壓 顱內壓升高的程度與患者預后直接相關,控制顱內壓是腦外傷治療的關鍵性措施之一,早期采取有效的降低顱內壓措施也為神經外科手術成功奠定了基礎。無休克者應抬高頭位15~30°,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對于低血壓休克患者,遵醫囑采用膠體液升壓,常用20%甘露醇,適當加用呋塞米及地塞米松。對已行氣管插管者,給予過度通氣,以降低顱內壓[2]。
2.4 開放性傷口的處理 對于開放性顱腦外傷,頭皮存在明顯活動性出血者,應加壓包扎止血,若存在腦組織外溢,須先用無菌治療碗蓋住外溢的腦組織再行包扎。出現抽搐時及時處理,否則早期癲癇可導致血壓和顱內壓的激烈波動、呼吸異常及腦內各種神經遞質的異常釋放,從而加重腦損傷。在嚴密觀察呼吸的情況下,遵醫囑視病情可將地西泮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維持,并使用約束帶固定,抽搐可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
2.5 合并傷的處理 對活動性出血病灶,采用加壓包扎,減少血容量繼續丟失。對耳鼻漏者,用無菌棉球擦拭,保持周圍清潔,避免堵塞和逆流。對長骨骨折者予超關節固定,疑頸椎骨折者用頸托固定,開放性傷口用局部無菌敷料包扎等。
3.1 臥位及飲食護理 重癥顱腦損傷致休克者應取平臥位,如無休克應取頭高臥位。昏迷患者以側臥位或側俯臥位較好,便于口腔及鼻腔分泌物體位引流。經常予以翻身叩背,保持口腔清潔,防止誤吸。意識清楚者可進食,但應限制飲水量及食鹽量,每日總入量1000~1500ml,保持尿量在500~800ml,預防腦水腫。對嘔吐頻繁或昏迷者應禁食,由靜脈輸液維持營養和水、電解質平衡,總量不超過2000ml,盡量不給鹽水,且滴入速度要慢而均勻,每分鐘15~30滴,以防加重腦水腫。
3.2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顱腦損傷患者的傷情輕或重,有時在受傷短時間內難以判斷,加上腦損傷后的病理變化多樣,癥狀與體征也隨之演變。因此,應加強生命體征的觀察,傷后1~3d內每0.5~2.0h監測1次,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呼吸、脈搏、血壓、瞳孔及肢體活動等項的變化,并列表記錄。注意癥狀的發展動態,以便早期發現顱內并發癥,如血腫、腦水腫、急性顱內壓增高等。患者在原發昏迷后多有頭痛劇烈、嘔吐頻繁、躁動,有中間清醒及昏迷進行性加重的動向時,應警惕顱內血腫的存在,并注意有無嚴重的周身器質性病變。需要進行緊急手術的患者,做好配血、剃頭等術前準備,按醫囑術前用藥。
3.3 呼吸道護理 昏迷患者宜平臥,適當調整體位,使呼吸道通暢。每1~2h翻身、叩背及吸痰1次。及時清除口腔、鼻咽腔、氣管內分泌物及血液、嘔吐物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預防肺炎。深昏迷或長期昏迷、舌后墜影響呼吸通暢者,常不能主動排痰,需行氣管切開術;有頜面部損傷、胸部損傷等患者也需行早期氣管切開術。術后24h嚴密觀察切口滲血情況,血外滲應及時更換V形或開口紗布,每半小時1次抽吸痰液,觀察有無內出血,高度警惕窒息。術后3d內觀察有無皮下氣腫或血腫壓迫氣管,影響呼吸功能[3]。
3.4 高熱的護理 高熱可使腦損害加重,危及患者生命,護理過程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中樞性高熱為丘腦下部體溫中樞受累所致,體溫達39~40℃以上,遵醫囑予冬眠藥物和物理降溫,加用糖皮質激素。對于感染性發熱者,予抗生素治療,輔以物理降溫。對于煩躁者,可加床檔,防止墜床。
3.5 五官的護理 昏迷、顱底骨折引起周圍性面神經癱瘓及三叉神經第一支受損的患者,因眼瞼閉合不全,角膜感覺減退,角膜暴露,易于干燥、壞死或并發角膜潰瘍,嚴重者甚至失明。應戴眼罩,涂眼藥膏,用膠布粘貼使上下眼瞼閉合,定時滴抗生素眼液,必要時暫縫合上下眼瞼。腦脊液鼻漏及耳漏者,宜將鼻、耳血跡擦除,不用水沖洗,也不加紗條、棉球填塞,只需在鼻道、耳道外置消毒棉球或紗布,浸濕后及時更換,取半臥或平臥位,多能自愈。
[1] 茍金鳳.顱腦損傷病人的急救與護理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23-24.
[2] 石崛.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呼吸道護理體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18(1):124-125.
[3] 凌娟娟,段梅花.31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1,32(2):35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