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
近年來,宮外孕呈上升趨勢,且未生育者占很大比例,所以保護患者輸卵管的功能、保留生殖能力、減輕宮外孕造成的傷害和后遺癥非常重要,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份應用米非司酮和氨甲喋呤治療宮外孕患者58例,取得了理想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治療的宮外孕患者58例,年齡21~38歲,平均27.2歲。其中有流產史50例,占86.2%,無流產史8例,占13.8%。
1.2 適應者 B超證實宮內無孕囊,而附件有包塊,連續多次B超探測,可排除宮內早孕合并附件包塊者,輸卵管妊娠包塊<4 cm。輸卵管未發生破裂或流產,無明顯內出血。肝腎功能正常,外周血白細胞≥4×109/L,血小板≥100×109/L,無急慢性器質性疾病;④血β-HCG<2000 mlU/ml;⑤自愿要求藥物保守治療且無藥物治療的禁忌證。
1.3 治療方法 氨甲喋呤50 mg/d,溶于生理鹽水4 ml中,行肌肉注射,隔日1次,三次為一療程;同時口服米非司酮50 mg,1次/12 h,連用3 d,并靜脈應用抗炎、護肝藥。停藥后2 d行血β-HCG水平測定及B超檢查,若血β-HCG值不斷上升、維持高值不下降或下降不理想(小于15%),B超提示輸卵管妊娠包塊不縮小,則予第二療程,治療方法同前。
1.4 臨床觀察 每周查血β-HCG兩次,查血常規1次,復查B超1次,動態觀察輸卵管妊娠包塊。B超測量子宮直腸陷凹的液體深度,監測輸卵管妊娠發生流產或破裂時的情況,并觀察患者血壓、脈搏、腹痛、肛門墜脹及陰道流血、藥物副反應。
1.5 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血β-HCG持續下降并連續3次陰性,B超顯示包塊縮小>50%或消失,腹痛緩解或消失,陰道流血減少或停止。失敗:保守治療過程中病情無改善,甚至發生急性腹痛或輸卵管破裂癥狀而行手術治療。
2.1 本組58例患者,治愈54例,占93.1%;失敗4例,占6.9%,皆因治療過程中出現妊娠破裂而改手術治療。50例用藥一療程,占92.6%,4例用藥二個療程,占7.4%。
2.2 氨甲喋呤使用的毒副反應及療程在治療過程中,胃腸道反應21例,占36%,無骨髓抑制及肝腎功能損害現象。
宮外孕是常見的婦科急腹癥,亦是婦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傳統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對患者的創傷很大。近十年來,由于高敏感度放免測定B-HCG及高分辨B超的開展,異位妊娠的早期診斷顯著提高,為臨床藥物治療宮外孕創造了條件。藥物保守治療宮外孕成功的關鍵是殺死異位存活的胚胎和滋養細胞。氨甲喋呤是一種抑制滋養細胞增生高度敏感的化療藥物,它破壞絨毛,使胚胎組織壞死、脫落、吸收。氨甲喋呤用于宮外孕的保守治療已被公認[1],國內外報道成功率在80%左右[2]。米非司酮是一種新型類固醇抗孕激素制劑,具有甾體結構,在分子水平與孕酮競爭受體,產生較強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絨毛組織及蛻膜變性,內源性前列腺素釋放,促使LH下降,黃體萎縮,從而導致依賴黃體發育的胚囊死亡。本文聯用兩藥治療未破裂型宮外孕,成功率達93.1%,比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療效要高。
由于米非司酮口服無明顯副反應,聯合氨甲喋呤和米非司酮,僅體現氨甲喋呤的副作用,所以聯合用藥在療效明顯增強的同時,臨床上并未顯示副作用增加,故認為聯合用藥不僅有效,而且安全,對臨床推廣應用有重要價值。
[1]曹永利.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用于宮外孕保守治療對照研究.山西醫藥雜志,2004,3.3(5):418-419.
[2]徐增祥,史常旭.現代婦產科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