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鍵 余德剛
肝膽管結石是膽道外科常見的良性梗阻性疾病,外科手術治療是臨床普外科手術治療的難題。具有術后殘留結石率、復發率和并發癥發生率高的特點[1],是膽道外科的難點之一。我院對56例肝膽管結石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對治療效果、復發原因等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間住院行外科手術治療的56例肝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為23~76歲,平均為(55.7±5.3)歲。患者病程0.6~1.3年,平均為(0.8±0.3)年。
1.2 手術方法 56例患者中20例行肝部分切除術,36例行腹腔鏡下手術。肝部分切除術:對患者進行術前全麻。對患者開腹行肝部分切除。20例患者中,行左外側肝葉切除者9例,右后葉切除者6例,左半肝切除者4例,右半肝切除者1例。患者術后行T管引流。
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進行術前全麻。患者采取頭高腳低,偏左側臥,CO2氣腹以建立腹腔鏡孔和操作孔。用超聲刀將腹腔內尤其是膽囊三角及膽囊動脈處的粘連組織分離,游離膽囊管后將其結扎。牽拉膽囊將膽總管充分暴露,并用鐮狀鉤刀沿縱軸向膽總管前壁挑開0.5 cm,微剪縱行剪開1.0~2.0 cm,從主操作孔將纖維膽鏡放入,進行膽管結石探查。若發現結石則用取石網籃將結石取出,若結石過大可用取石鉗碎裂結石后取出。在取出纖維膽道鏡前,進行膽道沖洗,查看膽管、肝管有無結石殘留、有無狹窄等。術后行T管引流。
1.3 療效評價 將結石手術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其中,顯效:患者術后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患者術后偶爾會表現出上腹部不適感,但癥狀輕微、無需專門治療則能好轉;無效:患者術后上腹部不適感較強,表現為發熱和疼痛,不能自行好轉,需再次住院。
2.1 治療效果 56例患者中,治療有效29例,有效率為51.8%,好轉21例,好轉率37.5%,無效6例,無效率為10.7%。本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3%。對患者行1~2年的隨訪,其中10例患者行再次手術治療,再手術率為17.9%。
2.2 并發癥情況分析 6例治療無效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其中,2例伴有膽道出血、2例伴有膽漏,1例伴有腹部切口感染,1例伴有肺部感染。術后對感染的6例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切口引流、抗感染、消炎、換藥等治療,術后并發癥得到有效控制,治療效果較好。
肝膽管結石能夠引起不同程度的膽道梗阻、膽道擴張和膽道感染,由此引起患者肝實質的病變[2]。臨床治療多以手術為主,手術方法的結石清除率高。外科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應將病灶盡量取出、結石取凈,解除膽道狹窄,使膽道通暢、防止膽道感染等[3]。臨床常用的手術方法有腹腔鏡下微創手術和開腹膽管切除手術等。本研究56例患者中,20例行開腹膽管部分切除術,36例行腹腔鏡下微創手術。本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3%。
肝膽管結石手術治療伴有一定的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中并發癥發生率為10.7%。患者表現為膽道出血、膽漏,腹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這與肝管和膽道的特殊解剖結構有關,而單純B超和CT對于肝膽管狹窄、肝膽全貌不能很好的認識,加之術者缺乏手術操作經驗,導致并發癥發生[4]。本例中對并發癥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切口引流、抗感染、消炎、換藥等治療,術后并發癥得到有效控制,治療效果較好。
肝膽管結石疾病具有很強的個體化特點,外科治療應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以“去除病灶、解除梗阻、通暢引流”為目的,加強術前檢查和術中探查的力度,正確選擇手術方式、制定周密的手術方案、選擇最恰當的手術時機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和再手術發生率的重要措施。
[1]梁力建,努力避免非計劃性的膽道再次手術.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3):161-162.
[2]楊玉龍,譚文翔,馮眾一,等.膽腸吻合術后肝內膽管結石狹窄的防治.中華外科雜志,2006,44(23):1604-1606.
[3]賈連順,史建剛.重視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與嚴格手術指征.中華骨科雜志,2002,22(1):58-60.
[4]潘修勇.肝膽管結石的病因及治療方案的選擇.中國醫藥導報,2008,5(22):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