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琦
缺血性腸炎(ischemical colitis,IC)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某一段結腸的血液供應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變,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之一。該病多見于老年人,臨床表現差異大,輕者表現為急性劇烈腹痛、腹瀉、血便,重者可發生腸壞疽、穿孔,甚至腸狹窄及中毒性休克[1],由于本病容易誤診,所以提高本病的早期識別、診斷和治療非常關鍵。2007年4月至2010年11月鶴煤公司總醫院消化內科收治了36例缺血性腸炎患者,效果滿意,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齡52~84歲,平均70歲;患者均伴有下列情況中的一項或幾項:高血壓病(20例,55.6%),冠心病(18例,50%),腦血管病(12例,33.3%),糖尿病(16例,44.4%),高血脂(16例,44.4%),類風濕性關節炎(2例,5.6%),結腸息肉(6例,16.7%)。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72 h內行常規結腸鏡及活檢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結腸病變。分析病變部位、范圍及臨床特點,評價治療結果,治療2~3周后復查結腸鏡。
2.1 臨床癥狀 36例患者均以腹痛、便血為主要癥狀,部分有惡心、嘔吐癥狀,腹部體征不明顯,部分可在病變部位有壓痛和肌緊張。
2.2 內鏡檢查 病變部位在乙狀結腸22例,降乙交界處10例,脾曲4例,內鏡下病變腸管呈節段性分布,本組患者均為非壞疽型,未見壞疽型。內鏡下表現為腸壁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常伴有縱行潰瘍和多發性不規則潰瘍,嚴重者黏膜呈暗紅色結節狀,甚至呈“假瘤癥”。
2.3 病理表現 本組患者結腸鏡檢時均行活檢,病理可見黏膜水腫、毛細血管擴張,間質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部分可見小血管內纖維素血栓形成,慢性期可見炎性肉芽組織形成。
2.4 治療及轉歸 本組所有患者均經禁食、補液及營養支持治療,選用罌粟堿、硝酸甘油、復方丹參、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同時選用氧氟沙星、甲硝唑等防治感染,經上述治療2~3周后復查腸鏡,其中26例正常,8例輕度充血水腫,2例輕度狹窄。
缺血性腸炎由Bolty于1963年提出,1986年Morston對結腸缺血的分類加以論述,歸納為非壞疽型與壞疽型兩類[2],既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檢查方法,確診較少,隨著內鏡及血管介入等技術的普及和臨床經驗的不斷總結,本病的診斷率逐步提高。本病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在一些基礎疾病上發生。最多見的為動脈硬化和糖尿病[3]。發病部位以左半結腸最多,這些部位多為兩支動脈末梢供血區域的交界處,容易發生供血不全,直腸是腸系膜下動脈和直腸動脈雙重供血,缺血損害少見[4]。缺血性結腸炎臨床多呈急性起病,典型癥狀為腹痛、腹瀉、便血三聯征,老年患者多見,其原因可能與老年人機體反應性降低有關,需提高警惕。早期行結腸鏡檢查具有確診意義,能確定病變范圍及病變的階段。行病理檢查,可與其他腸病鑒別。在腸鏡檢查過程中應動作輕柔、少充氣,若患者有腹膜刺激征,不能排除壞死型,腸鏡檢查為禁忌,以免引起穿孔。缺血性腸炎早期診斷是治療的關鍵,一旦確診應及早進行治療。在治療上我們采取控制飲食,給予靜脈營養支持,降低腸道耗氧量;在補足血容量的基礎上應用擴血管藥物改善腸壁血液循環,促進腸壁損害恢復等,效果滿意。另外本病易合并腸道細菌感染而加重病情,提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5]。
[1]李益農,陸星華.消化內鏡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479.
[2]賀磊,羅和生,譚詩云,等.缺血性腸炎的纖維結腸鏡和選擇性血管造影檢查.中華消化雜志,2000,20(3):210.
[3]馬君紅,張黎.以便血為主的缺血性結腸炎16例診治分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26(6):327.
[4]史維,趙聰,邱雄,等.中老年人缺血性腸炎.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6):336-338.
[5]岳偉,范紅.缺血性腸炎的診斷與治療.醫師進修雜志(外科版),2005,28(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