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 郭琦 易國紅 張洪濤
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合理可靠的治療可為老年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質量,自我院采用手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以來,取得較為顯著之療效,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患者37例均符合臨床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男28例,女9例。年齡60~73歲,病程最短3周,最長15年。其中單側23例,雙側14例;間歇性跛行27例,腰腿劇痛行走困難9例,大小便功能障礙4例,雙腳跟疼痛1例;腰椎生理前凸變平9例,腰椎側彎6例;直腿抬高試驗陽性19例;拇指背伸肌肌力減弱23例;下肢相應皮區感覺減退25例;馬鞍區感覺減退5例;膝反射消失2例;跟腱反射消失或減弱21例。
1.2 影象學檢查 X線檢查:所有患者腰椎X線片均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變。其中椎體骨質增生者22例,椎間隙變窄者27例,骨質疏松者14例。CT掃描:椎間盤向后方椎管內突出形成密度均一的軟組織塊影,壓迫硬膜囊及一側或雙側神經根,同時可顯示椎管形態,關節突增生內聚程度,測量椎管矢狀徑、橫徑、側隱窩前后徑、黃韌帶厚度、椎板厚度。MRI檢查(15例):椎間盤髓核組織向后椎管內突出壓迫硬膜囊及神經根,并能清楚地顯示髓核突出程度,游離髓核大小及其形態變化,同時可清晰顯示整個腰椎管大小及其形態,排除椎管內占位性病變。
本組37例均為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髓核摘除術,其中開窗髓核摘除術9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18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術10例,手術同時視術中情況決定是否行神經根管擴大。術中證實L3-4突出者2例,L4-5突出者19例,L5-S1突出者20例,L4-5,L5-S1雙間隙突出者5例。中央型突出者5例,側方型突出者30例,超外側型突出者2例。按病理分類:椎間盤突出者31例,破裂脫出型4例,游離脫出型2例,合并腰椎管狹窄,神經根管狹窄共22例。
隨訪34例,隨訪時間1~4.5年。評定標準:優:腰腿痛消失,下肢無神經功能障礙,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良:腰部輕度酸痛,無下肢放射痛,不影響正常生活;可:仍有腰腿痛但比術前減輕,下肢有輕度運動與感覺減退,生活能自理;差:無恢復或加重者。其中優19例,良3例,可7例,差5例,合計優良者22例,優良率64.71%。
4.1 老年性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特點 ①臨床表現多樣且不典型;②腰腿痛劇烈,最初癥狀常以腰背部或下腰部酸脹痛、不適為主,后期常有腰背部或下腰部劇烈疼痛,一般的止痛藥難以止痛;③多數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間歇性跛行;④病程長,癥狀反復發作并呈進行性加重;⑤臨床體檢往往無陽性體征發現,直腿抬高不受限,但小腿及足底,足背多有感覺障礙;⑥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應排除椎管內惡性腫瘤可能;⑦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故術前需全面檢查,控制內科疾病,保證手術安全。
4.2 老年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變特點 ①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逐漸退行性改變,纖維環出現裂隙,髓核水分減少,當受外傷時,椎間盤緩沖作用減退,易發生突出或脫出;②病程長者多合并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分為中央型腰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及神經根管狹窄。
4.3 手術方法選擇與遠期療效分析 老年性腰椎退行性變源于椎間盤[1]。椎間盤變性、膨出或突出于椎管內,纖維環松弛,椎間盤高度下降,椎間隙變窄,椎體間有相對滑動等導致小關節突壓力及摩擦力增加,長時間反復磨損及修復,致椎體間小關節囊松弛肥厚,小關節突增生、肥大,發生小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突內聚致神經根管狹窄,同時椎板增厚,黃韌帶肥厚,致使有效椎管容積變小,造成椎管相對狹窄而壓迫硬脊膜及神經根。以往手術過份強調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腰椎后部結構,維持腰椎的穩定性,多采用椎板開窗髓核摘除術。經隨訪發現,采用該術式病員近期療效較好,遠期療效較差,術后時間愈長療效愈差。經CT、MRI等復查發現療效差者并非椎間盤再突出、腰椎不穩或腰椎滑脫等原因所致,而是手術中僅滿足于摘除突出或脫出的髓核,沒有處理已狹窄的椎管或根管,對增生的椎板,肥厚的黃韌帶等切除不徹底,減壓不明顯所致。因此,椎板開窗或擴大開窗髓核摘除術僅較適用于病程短,癥狀典型,無椎管狹窄表現的單側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對于合并椎管狹窄,癥狀局限于一側的患者,筆者認為應行半椎板切除,以及椎間關節內側部份切除、側隱窩擴大術式。且如果神經根移動達不到1 cm,神經根觸痛明顯,則需擴大神經根管。對于癥狀和病變位于雙側,且有明顯的椎板增厚、黃韌帶肥厚,雙側小關節突增生等所致的中央型椎管狹窄或雙側根管狹窄者,應行保留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棘突的全椎板切除手術,摘出髓核的同時對上述狹窄行徹底減壓。
[1]李子榮.腰椎管狹窄癥.國外醫學外科分冊,1985,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