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勤霞
精神分裂癥急性期是指精神分裂癥癥狀最典型、最突出的發作期。其特點是患者的精神活動脫離現實,與目標環境不協調以及思維、情感、意志活動之間不協調,需要在封閉式的住院環境中進行正規系統的治療[1]。但因受疾病的影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各個方面均表現出不同程度及不同形式的異常,并很可能由此而給護理他們的精神科工作人員帶來職業上的傷害。如果采取相應的護理防護措施,可在臨床工作中避免這種意外的發生,保證護士的身心健康。
1.1 職業風險意識:精神科是一個特殊的專科,從所收治的患者以及治療和護理的方式上都有別于臨床醫學上的其他學科。護士尤其是年輕護士,很多在學校和實習見習時基本是以綜合醫院的臨床為主,對精神科很陌生,對于自身所從事的職業中所隱藏的風險缺乏必要的認識。
1.2 日常生活很多精神分裂癥的患者,長期受疾病的影響,社會功能衰退,出現個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喪失。患者在進入病區時可能在衣物和體表攜帶有高于正常人群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致病菌,極易引起封閉式環境中的交叉感染。還有的患者可能除患有精神疾病外還患有其他傳染性疾病,卻因為精神疾病的影響而對自身狀態一無所知。護士由于工作性質,每天都要和患者接觸,因此,這些都可能成為造成護士職業傷害的危險因素。
1.3 心理上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其急性發病期是沒有自知力的,否認有病,拒絕治療,認為被送入醫院是其他人對自己的陷害,而視精神科工作人員為害他的幫兇,對工作人員抗拒敵視。有時受妄想幻覺內容的支配,患者還可能將護理人員視為洪水猛獸或刻骨痛恨的仇人,在這樣心理基礎的作用下,患者對工作人員施以沖動和暴力行為的現象時有發生。
1.4 在執行醫囑的過程中針刺傷屬于利器傷的一種,可造成血液感染,也是護士工作常見的一種職業傷害,經血液傳染的疾病除HIV外,還包括有HCV及HBV等[2]。精神科護士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由于患者本身對治療報以的不合作甚至抗拒的態度,不僅不會配合,相反還可能會出現搶奪輸液器和注射器上的針頭攻擊護士的行為,也使得精神科護士在執業過程中被針刺傷的危險性大大提高。
2.1 提高精神科護士對易造成職業傷害相關因素的風險意識,醫院護理管理部門可通過對臨床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形式,加深臨床護理人員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引起其主觀上的重視,使護士掌握預防職業損傷的防護措施,并能自覺將各項計劃和措施落實在行動上,加強其對自身安全保障的能力。
2.2 護士在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護理時,首先要注意保持患者個人衛生,督促或協助患者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定期給患者洗澡、換衣、理發、洗發、剃發、剪指甲,包括女性患者經期的衛生護理,使患者舒適,也減少致病菌的流行和傳播。護士在與患者接觸時還應該注意勤洗手和戴手套,減少接觸的機會,加強自我的防護。
2.3 心理護理:精神科護士正確認識精神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了解、熟悉、掌握患者病情的情況下,主動接觸、關心、尊重和接納患者,溫和、冷靜及坦誠地對待患者,消除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抵觸情緒,才能使患者配合,便于順利完成觀察和護理工作。
2.4 在護理工作中,因護士自身不慎或患者突然行為而造成的利器傷的防護,則強調在做每一項操作時都要時刻樹立自我保護意識。盡量避免針刺傷或被濺射的血液、藥液污染,如發生皮膚黏膜的出血性損傷,應立即擠出局部血液,然后用清水、自來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再用碘伏消毒創面后予以包扎。為防止患者突然出現的沖動和攻擊行為,護士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還要密切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神態、動作,一旦發覺有異常,可對患者行必要的保護性措施,防止意外發生,保障患者、病房及護士自身的安全。
通過加強精神科臨床工作人員的學習和宣教,使護理人員尤其是年輕護士對其職業本身的風險防護意識得到了很大提高,也掌握了在封閉式住院環境中如何對精神分裂癥急性期患者采取適宜的護理防護方法,并能切實地運用在臨床工作中,使護理質量穩步上升,同時也保障了護理人員自身的安全。
[1]李凌江.精神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
[2]沈陽市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職業暴露預防手冊.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