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紹飛
28例胃腸道間質瘤CT診斷分析
戚紹飛
目的探討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CT影像特征和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分析通過手術和病理確診的28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CT影像材料和I期臨床資料。結果顯示腫瘤位于胃部14例,十二指腸6例,空腸4例,回腸1例,胃腸道外2例。28例中惡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CT影像資料顯示為腔內外有大量腫塊,直徑范圍約1.5~22 cm,<5 cm患者7例,≥5 cm者21例,腫塊呈類圓球形和不規則形狀,密度為均勻及不均勻分布,增強后實性部分強化程度由中度到明顯。3例患者瘤內出現點狀鈣化灶。結論胃腸道間質瘤的CT影像呈現一定特點,對臨床診斷有指導意義。
胃腸道;間質瘤;CT診斷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一種比較少見腫瘤,但是其在消化道非上皮細胞性腫瘤中最為常見,目前發現大多數胃腸道非上皮性腫瘤均為胃腸道間質瘤[1]。由于該腫瘤的隱匿性,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往往被認為是平滑肌腫瘤及神經源性腫瘤,從而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近年來隨著一些技術的發展,如免疫組織化學、電子顯微鏡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等,研究發現胃腸道間質瘤是一類胃腸道管壁間葉組織由于非定向分化的間葉性腫瘤[2]。我院收治28例經手術和病理學分析證實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對CT影像材料和I期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意在提高對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特征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本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32~59歲,平均(45.9±6.8)歲。以上患者臨床癥狀出現腹部不適、腹部疼痛、腹脹等,同時腹部有硬塊,消化道有出血現象,其中有3例患者在體檢時發現異常。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禁食10~12 h,掃描前2 h飲水1200 ml,上機掃描前再使患者飲水500 ml。采用西門子Sensation 16排螺旋 CT機,掃描參數設置如下:電壓:100~150kV,150 ~210 mAs,螺距 1.0,層厚、層距均為 9 mm,窗寬260Hu,窗位40Hu。進行CT常規水平掃描,其中7例患者進行增強檢查。增強檢查時用高壓注射器通過患者肘靜脈注射對比劑碘海醇(450 mg/ml)150 ml,速率3~50 ml/s延遲時間分別為20~25 s,50 ~70 s,3~6 min。
胃腸道間質瘤患者28例中惡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發生在胃部14例,十二指腸6例,空腸4例,回腸1例,胃腸道外2例。腫瘤單發26例,2例多發(位于結腸),腔內外有大量腫塊,直徑范圍約1.5~22 cm,小于5 cm患者7例,大于等于5 cm者21例,19例患者腫塊呈不規則形,5例患者呈類圓形,4例呈葫蘆形,良性和惡性患者腫瘤形狀都可以是類圓形,沒有形狀依賴性,但是觀察發現不規則形腫塊患者大多數為惡性。有17例腫瘤向腔內生長,有5例腫塊向腔外生長,有6例患者腫塊向腔內外生長。19例患者邊界清晰,11例邊界模糊,5例腫塊密度較均一,23例呈現密度不均勻分布,同時出現囊腫和瘤內大面積壞死,3例瘤塊內部產生氣體,3例患者瘤內出現點狀鈣化灶。7例患者實施增強后,動脈期呈現明顯強化,靜脈期強化也出現上升,延遲期強化程度下降,5例腫瘤有不規則的腫瘤血管。2例患者手術后1年出現復發并伴隨著肝臟和髂骨的轉移。病理學結果顯示腫瘤細胞的構成主要以梭形和上皮樣細胞為主。腫瘤細胞多排列成片狀、束狀和柵欄狀。通過免疫組化分析顯示表面抗原CD117和CD34陽性率達到100%(28/28),8例患者波形蛋白表達呈陽性,4例患者S-100表達呈陽性。
1983年,胃腸道間質瘤首次由Mazur和Clark通過電子顯微鏡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依據腫瘤分化水平提出,現在已經被廣大學者所接受[3]。胃腸道間質瘤很少見,大約僅占胃腸道腫瘤的0.1% ~0.3%左右。Akwari等報道稱胃腸道間質瘤大約68%位于胃,25%位于小腸,2%發生于結腸,4%發生于直腸上[4]。以往臨床中,胃腸道間質瘤經常被誤診為平滑肌瘤、神經源性腫瘤等間葉組織腫瘤,原因是在光學顯微鏡下這些腫瘤細胞都是梭形細胞和(或)上皮細胞。
目前,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特征沒有特異性,中老年人群是發病的核心,而且該疾病發病沒有性別差異。患者經常出現腹部腫脹,消化道出血等癥狀。臨床研究研究發現其癥狀與腫塊的發生部位、大小及良惡性有關。一般腫瘤較小時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癥狀,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體檢過程中被檢查出來,本組有3例患者就是在體檢過程中發現的。胃腸道間質瘤的CT影像具有特征性,依據腫瘤與胃腸道之間的關系分為腔內、腔外及向腔內外同時有腫塊突出。本研究中有17例腫瘤向腔內生長,有5例腫塊向腔外生長,有6例患者腫塊向腔內外生長。腫塊形狀有多種類型,有圓形,也有類圓和不規則形狀的。本組患者19例患者腫塊呈不規則形,5例患者呈類圓形,4例呈葫蘆形。其中19患者腫瘤組織邊界比較清楚,11例患者腫瘤邊界比較模糊,說明腫瘤可能存在浸潤。目前對胃腸道間質瘤的惡性和良性判斷存在一定的分歧,大多數人認為判斷腫瘤是否是惡性還是良性的標準為腫瘤大小和腫瘤細胞有絲分裂能力,我們通過CT影像結果顯示28例中惡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與其他分析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利用CT影像學可以對腫瘤的進行定性,定位,同時可對腫瘤的惡性和良性進行判定,在臨床診斷,胃腸道間質瘤方面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
[1] Juan Rosm.外科病理學.第 9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680.
[2] 楊京京,李潮,萬義增.胃腸道間質瘤組織發生的探討.中華病理學雜志,1997,26(3):144-146.
[3] 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 .Am J Surg Patha,1983,16(7):507-509.
[4] Chi Ming Lee,Hsin Chi Chen,Ting-Kai Leung.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omptued tomographic features.World Gastroenteroi,2004,10(16):2417-2418.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CT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