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光 張廣立
1例門診發熱患者的用藥評析
汪曉光 張廣立
目的探討藥師在臨床工作的作用與價值。方法:藥師參與臨床全程跟蹤治療,進行臨床用藥評價,對1例普通發熱患者的用藥過程分析,協助臨床醫生查找病因,指導合理用藥。結論藥師指導臨床醫生嚴格遵守藥品說明書用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合理、有效。
藥師;用藥;發熱;用法用量
患者,男性,38歲,體重65千克。初期癥狀頭痛,舒張壓100 mm Hg,收縮壓130 mm Hg。醫囑用藥:卡托普利,3次/d,每次兩片。用藥后出現發熱、咳嗽癥狀,腋下體溫為38°,藥師查卡托普利藥品說明書,不良反應項有發熱、咳嗽,咨詢醫師,醫師解答臨床長期服用易出現咳嗽,發熱非卡托普利不良反應引起,是否感冒引起。用藥:頭孢氨芐0.5 g,3次/d,連花清瘟膠囊4粒,3次/d。服用3 d后,發熱癥狀未緩解,腋下體溫為38.9°,服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更換醫生,x光檢查肺部正常,輕微支氣管炎,血常規檢查,白細胞13.4×109/L,余正常。查體呼吸音濁,醫囑改為:痰熱清注射液,每次3支,1次/d,用藥3 d,病情未緩解,體溫持續升高,改為靜脈滴注阿奇霉素,1次/d 0.5 g,2 d后發熱仍未緩解,體溫升至39.3°。再次更換醫生,查體為2度扁桃體腫大,用藥更換為頭孢呋辛,1次/d,每次4.5 g,靜脈滴注,用藥兩天后,癥狀未緩解,再次血常規檢查,白細胞12.4×109/L,余正常。發熱其間始終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藥師指定按頭孢呋辛藥品說明書用藥,每日滴注3次,每次用藥量改為1.5 g,停用對乙酰氨基酚,因發熱持續半個月,建議加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第一天10 mg,第二天5 mg,第三天3 mg,根據皮質激素藥理學特點,皮質激素分泌呈明顯的晝夜節律,上午8:00達高峰,之后降低,午夜至最低值,故用皮質激素時,在上午8時1次給全天藥量,或將2 d總劑量于1 d早晨8時1次服用的隔日療法。這樣不但療效佳,且將副作用降到最低[1]。3 d后體溫36.8℃,停止激素后,患者頸部、頭部、咽部、牙齒等部位出現劇烈疼痛,體重減輕 4 kg,午后再次發熱,體溫38.3℃,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2.1 藥師分析原因 以上幾次用藥,患者對頭孢菌素類和大環內酯類藥物均不敏感,只對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解熱鎮痛藥敏感,疑為甲狀腺疾病,建議做頸部彩超和甲功檢查。
2.2 聽從藥師建議 彩超報告為左葉甲狀腺大小4.7×2.1×2.5 cm,右葉甲狀腺大小5.5×2.5×2.6 cm,雙葉甲狀腺內部回聲減低,不均,雙葉甲狀腺炎性改變。
確診為急性甲狀腺炎制定用藥方案后,患者疼痛及發熱癥狀都逐漸改善,恢復正常。
患者初診醫師為神經科,只做神經科方面的檢查,后出現低熱癥狀,轉看中醫門診,后轉看呼吸內科,發熱嚴重夜間又看急診醫生。由于頻繁更換醫生,病因不明確,治療方案幾經更改,療效不佳,目前醫院仍是專科專看,全科醫生在基層醫院還需普及。
5.1 臨床用藥,特別是靜脈輸液,為方便省事,幾乎未按說明書用法用量,頭孢呋辛說明書上是3次/d,臨床應用普遍把一日用量一次滴注,不僅加重腎排泄負擔,血藥濃度也不能維持24 h,頭孢呋辛的半衰期又很短。
5.2 阿奇霉素臨床應用應首劑加倍。
5.3 應用抗菌藥物前后都未做細菌培養,門診患者也未按《臨床抗菌藥物指導原則》用藥。
5.4 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過于謹慎,但病情較長時建議酌情應用。
5.5 對乙酰氨基酚是發熱首選藥物,連續用藥不應超過3 日[2]。
藥師參與臨床會診,并與醫師共同制定藥物治療方案是臨床藥學發展的方向。這就要求臨床藥師應重視臨床藥學專業知識和醫學相關專業知識的持續補充[3],這是藥師發揮臨床合理用藥作用,并得到認可的機會,藥師必須牢牢把握[4]。
[1] 王順年,吳新榮,蔣琳蘭主編.臨床醫護用藥必備(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3.
[2] 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執業藥師資格認證中心組織編寫.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3.
[3] 吳永佩,彥青.臨床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工作模式探討.中國藥房,2008,19(20):1 588.
[4] 任漢學,臨床藥師參與發熱患者會診1例.中國藥房,2011,22(14)1344.
138000吉林省前郭縣醫院藥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