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王士仿
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
張玉玲 王士仿
目的通過臨床護理,發現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患者存在的問題及進行相應的臨床護理。方法 對65例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患者進行心理及臨床護理。結果根據護理中發現的問題,針對不同患者的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方法,積極控制感染,促進患者早日愈合。結論加強心理及臨床護理使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患者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住院時間。
大面積燒傷;臨床護理:感染
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對65例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患者進行治療,并對不同患者存在的相應問題,采取個體化的護理方法,使患者病情得到了及時控制。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燒傷科就醫患者共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齡5~71歲,平均41歲。血常規檢查結果:白細胞(8.7~21.3)×109/L。
1.2 治療方法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創面處理、營養支持、防治感染等;保護燒傷區,防止或盡量清除外源性污染;防治低血容量和休克;治療局部和全身感染,靜脈應用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可2~3種抗生素聯合用藥,若有真菌感染,應給予抗真菌治療;促進創面盡早愈合,盡量減少瘢痕所致的功能障礙和畸形,如深Ⅱ度燒傷因感染損傷深度加深、或Ⅲ度燒傷并根據情況進行去痂或植皮。因瘢痕形成影響功能,需及時進行各種理療以恢復功能,如仍不能使受傷部位功能恢復,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等;防治多系統功能衰竭。
2.1 心理護理 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后患者心情沮喪,對自我缺乏信心。護理時耐心做好心理護理,使患者面對現實,正確認識自己。講解疾病的特殊性,治療護理方法的特殊性及配合治療、護理的重要性。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焦慮癥狀,向患者介紹燒傷的治療和護理方法,強調面對現實和密切配合的重要性。逐漸與患者一起討論其病情與治療方案,以及疾病的轉歸及預后,讓其做到心中有數,樹立信心。由于患者對醫院環境的陌生致心情緊張,有恐懼感,護理人員應及時主動與患者交談,穩定患者的情緒;介紹主治醫師、責任護士、病房環境、住院要求等,取得患者的理解與主動配合,接受治療[1]。
2.2 臨床護理
2.2.1 常規護理 患者傷后48 h內觀察每小時尿量,認真做好記錄,并根據尿量調節輸液速度。仔細觀察患者意識和表情:有無表情淡漠、煩躁、意識模糊。觀察皮膚色澤及監測肢體溫度。進食流質飲食,口渴明顯者,給予口服補鹽液,但每次口服量不應超過200 ml。嚴密觀察、監測生命體征及中心靜脈壓、血氧分壓的變化并記錄。遵醫囑按時、按量補充晶體和膠體,維持膠體滲透壓及水、電解質平衡。準確記錄24 h液體出入量,休克期準確記錄每小時出入水量,然后按傷后時間每8小時進行1次入量和出量小結,認真填寫護理記錄單。
2.2.2 預防褥瘡 患者燒傷面積大、深度深,全身營養狀況差,局部組織受壓過久,翻身間隙時間太長,容易出現褥瘡。護理過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現骨突處出現紅斑,局部充血,繼而淤血,皮膚呈現青紫,組織呈輕度硬結等變化。護理過程中向患者講解翻身的重要性,并能主動配合、按要求翻身。根據患者燒傷面積、深度及部位選擇病床及翻身時間。對活動不便的患者協助其翻身。軀干環行燒傷、會陰部、臀部或大面積、特大面積及嚴重燒傷者,宜睡燒傷翻身床;一般每4小時翻身1次;病情危重及初上翻身床者,俯臥時間宜短。
2.2.3 燒傷感染處理 感染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凡創傷分泌物的顏色、氣味、量發生改變,尤其是出現膿性分泌物,創面出現潮濕溶解,或有點狀蟲咬狀變化,提示創面有感染跡象,應用抗生素治療。必要時需作膿液培養和藥敏試驗,可選用2~3種抗生素聯合用藥。若有真菌感染,應給予抗真菌治療。
2.2.4 飲食護理 患者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由于發熱、疼痛等原因,容易出現飲食差,營養不良情況。故對張口困難的患者,用鼻飼的方法補充營養。能進食的患者,鼓勵患者進食,以流質慢慢改半流質飲食,有利于創面修復,葷素搭配,保持大便通暢。
2.2.5 燒傷創面的護理 由于燒傷患者的創面暴露,機體抵抗力低下,因此,在操作前要洗手,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室內定時消毒并通風,保持創面清潔濕潤,防止創面干燥,隨時觀察創面及切口情況,換藥后污染物及敷料進行焚燒。
本組65例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的患者在積極治療的同時給予全面護理后63例治愈出院,2例因合并敗血癥臨床死亡,治愈率為96.92%。臨床恢復較好。
燒傷后給患者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創傷,皮膚缺損大,合并感染機體抵抗力差,患者心理上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在配合臨床治療給予護理時,也要注意患者心理的變化。在本組對65例大面積燒傷合并感染的患者進行臨床治療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使疾病得到良好控制。
[1] 萬秋紅,張美華.MEBO治療面部深度燒傷的護理體會,吉林醫學,2011(5):1030-1031.
130011 一汽總醫院/吉林大學第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