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淺說危重患者的心理護理
李雪梅
中華醫學;心肌梗死;科學技術;高血壓;表達方式
心理護理,是護士在與患者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自己良好的行為、語言、表情、態度、姿勢去影響患者的感受認識,改變其心理狀態與行為,以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痛苦,幫助其建立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目的是幫助患者接受并適應角色,認識疾病,解除或減輕在疾病過程中各種因素引起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等情緒,調動患者能動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積極地心態與疾病做斗爭。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危重患者110例,通過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積極地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使患者能較客觀和合理地認識疾病,產生較健康的心理狀態,為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明顯改善病情和愈后,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共收治危重患者110例,年齡36~86歲,平均年齡62歲。病程最長20年,最短兩年。其中心肌梗死42例,高血壓腎病24例,惡性心律失常22例,腎功能不全22例。
危重患者病情重而復雜,隨時有發生生命危險的可能。患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特征:恐懼心理,緊張、煩躁心理,焦慮心理,悲觀抑郁等情緒。
首先,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療性人際關系,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及病情,靈活運用心理護理知識與技術,在精神上給予患者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支持,使之積極地配合治療及護理,促進疾病的康復。
3.1 恐懼心理 所有危重患者都會出現“死亡”這一觀念,多數患者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反應,其表現可有三種形式:①在病情加重時主要表現為對疾病愈后的過分擔心和恐懼;②病情減輕時會出現怕被遺棄、被排斥的心理反應;③直接對“死亡”恐懼是在患者治療無望之時。在護理處于危重狀態的患者時,心理照料的第一階段是給予精神支持,積極鼓勵其求生的欲望,在患者能清晰判斷環境時,要用簡單明確熱情的語言和行動表達出對患者的尊重、關懷和照顧。實行治療時動作要輕柔,要征求并尊重患者的意見和要求,盡量滿足其愿望。能康復的危重患者通過這樣的心理支持,使其在精神上渡過難關,在軀體上加強了抗病機制。
3.2 緊張煩躁的心理 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兇險、痛苦,對自身疾病的預后和現有醫療技術水平心中無底,因此會出現緊張煩躁的情緒。護理人員首先要富有責任心和同情心,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搶救時動作要輕穩、沉著、嚴肅、有序,最大程度減輕患者身體痛苦,使患者從醫護人員的行動上,緩解一些緊張情緒。病情穩定時,耐心聽取患者訴說,對所訴痛苦及因疾病帶來的諸多不便而引發的各種牢騷給予理解。在于患者交談時,要注意使用激性語言,使患者弱化緊張、煩躁的情緒。此外,保持室內的色彩協調,減少一些引起緊張氣氛的畫面,也可為患者帶來輕松感。
3.3 焦慮心理 由于病情的折磨,一些患者會出現焦慮的心理狀態。此時,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依賴性較強,要求多,希望得到更多的重視,得到高明醫術的診治和精心護理。護士要以熱情的態度積極主動給予救護,關心、體貼、安慰患者,多做耐心細致的解釋,生活上給予必要照護,循序漸進的進行治療檢查用藥,飲食方面的指導,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接受治療。有計劃的安排來訪者的探視,適當增加親朋好友的陪伴,消除患者的孤獨心態,通過精心護理和對患者的高度尊重,最大程度的弱化患者的焦慮心理。
3.4 悲觀抑郁情緒 危重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轉而出現悲觀抑郁的情緒,護士要主動與患者多溝通,鼓勵其提出問題,耐心聽取并詳細合理的解釋,如何向患者傳授疾病知識使患者了解病情現狀及愈后活動方法和效果,疾病控制情況,并發癥的預防等知識。讓患者感到醫護人員對他的重視和尊重,從而建立積極地心理狀態,由于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等途徑調動機體的潛能,從而緩解心理壓力,減輕或消除抑郁情緒。
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危重患者的家屬心情大都是擔憂、焦慮、不冷靜,而且家屬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心情,所以單純為患者做心理護理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須重視家屬的心理護理。首先,護士要完全理解家屬的心情,詳細解答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通過自己良好的語言、態度、行為舉止去影響他們,使其消除焦慮、擔憂及不良情緒,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通過家屬與患者的親密關系和熟悉的表達方式,使患者的心理護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過對110例危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后,使患者的危重狀態有明顯改善,恐懼、精神緊張、焦慮、悲觀抑郁的程度明顯減輕,在生活中,使患者能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為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明顯改善病情和預后,縮短了住院療程。
137000白城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