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影
糖尿病,中醫謂之“消渴”?,F代醫學將糖尿病分為兩大類,胰島素依賴型(青少發病型)和非胰島素依賴型(成年發病型),臨床上胰島素依賴型為多見。近年來利用中醫消渴理論對糖尿病進行了大量的臨床治療觀察,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消渴是指因飲食不節和情志失調引起的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點的病癥,其病理變化主要是陰虛燥熱。
①飲食不節,積熱傷津: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后味,辛燥刺激食物,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調,積于為重釀成內熱,消谷耗液,臟腑經絡失養而發消渴;②情志失調,郁火傷陰: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傷肝、肝氣郁結、郁而化火上灼胃津,下耗腎液且肝氣疏泄太過,腎之封藏失司,則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三多之癥隨之而起,發為消渴;③先天稟賦不足,五臟虛弱:固五臟主藏精,精為人生之本,腎又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若五臟虛弱,則精氣不足,氣血虛弱,腎亦無精可藏,復因調攝失宜,終至精虧液竭而發消渴;④房勞過度,腎精虧損:房事不節,勞傷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終至腎虛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⑤過服溫燥藥物,耗傷陰津,有因意欲長壽或恣情從欲長期服用溫燥壯陽之劑,或久病誤服溫燥之品,致使燥熱內生,陰津虧損發為消渴。
總之消渴病的病理,主要責之于陰虛燥熱而以明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病變臟器主要在肺、脾(胃)、腎三臟,尤以胃為重。
由于臨床上古人有三消癥之分,但其癥狀常?;ヒ?,并有密切內在聯系很難截然分開,故根據臨床特點常有下列分型:
2.1肺胃熱盛型 煩渴多飲,隨飲隨客,多食善饑,形體逐漸消瘦,大便干燥,脈洪或數,治宜清熱生津,滋陰增液。方用: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玄參、生地、麥冬、黨參,便秘加大黃、芒硝(沖服)。
2.2腎陰虧虛型 咽干舌燥,渴而多飲,尿量多且渾濁,形體消瘦,飲食不多,伴五心煩熱,失眠,健忘毛發干枯少澤,舌紅無苔,脈沉細數。治宜滋補腎陰,養陰清熱,方藥:熟地、山芋肉、茯苓、澤瀉、丹皮、黃芪、淮山藥、黃連、生地。
2.3脾胃陽虛型 小便頻數量多或飲一溲一,尿如脂膏,面色灰暗,男子陽事不舉,女子月經不調,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溫陽補腎,益氣健脾。方用:熟地、山芋肉、澤瀉、茯苓、丹皮、附子、肉桂、山藥、黃芪,男子陽事不舉加鹿茸、仙靈脾。
2.4肝氣郁結型 多飲而渴不止,或多食善饑,口苦,咽干,兩肋脹滿,心煩易怒,伴噯氣,脘腹脹滿,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沉澀或弦。方用:柴胡、白芍、白術、雞內金、茯苓、薄荷、甘草、丹皮、天花粉、香附、麥冬。
2.5濕熱中阻型 渴而不欲飲,饑而不欲食,身重乏力,大便不調,小便黃赤,舌質暗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沉或濡,治宜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方用:黃芩、黃連、黃芪、蒼術、玄參、六一散30 g(包煎)、葛根、茯苓、雞內金。
2.6淤血型 口渴欲飲,或納谷善饑,或小便清長,或深濁伴有頭痛,胸痛肋痛,下肢痛或并發性冠心病,動脈硬化等。舌質紫,脈沉滯等,治宜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方用:柴胡、當歸、穿山甲、赤芍、桃仁、川穹、雞內金、蒼術、白術、丹參、郁金、麥冬、天花粉、太子參。
2.7熱毒壅滯型 三多癥狀不明顯,但血糖、尿糖化驗較高,并發癤腫,伴心煩不眠,身熱夜甚,口渴不欲飲,舌質紅,苔黃,脈洪或數,治宜清熱解毒,泄熱護陰,方用:黃連、金銀花、紫花地丁、天花粉、生地、玄參、連翹、麥冬、地骨皮、丹皮、白微、蒼術。
總之,消渴與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基本一致,現在應用中醫消渴理論,研究糖尿病取得了一定成績和進展,通過藥理研究和臨床觀察總結肯定和發展了許多治療本病的有效方藥,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治療依據。
以上諸藥通過藥理研究及臨床驗證均有降糖作用。祝老認為:生黃芪配生地降血糖,是取生黃芪的補中益氣,升陽,固腠理,生地滋陰固腎精的作用,防止飲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轉為陰性,蒼術配元參降血糖,許多人認為治糖尿病不宜用干燥的蒼術,而施今墨先生云:用蒼術治糖尿病以其有“斂脾精”的作用。蒼術雖燥,但伍元參之潤,可制其短而用其長,藥理研究證明,蒼術和元參都有延長降血糖時間的作用。上述兩對藥黃芪益氣;生地滋陰;黃芪蒼、術補脾健脾;生地、元參滋陰養胃,從先天后天扶正培本,降血糖、尿糖確有卓效;丹參取其久虛多瘀之病理特點。任繼學教授認為:消渴之病機觀點以燥為核心,兼有氣虛血滯,治療上開合動靜,剛柔相濟。豬胰子以臟補臟,總理全方益氣養陰,解毒祛瘀,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都有降血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