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們法律意識的逐漸加強,我國醫療糾紛的例數日益增加[1],婦產科是醫療糾紛投訴的高發科室之一。護理糾紛的發生,直接影響到患者和醫院的利益,因此,只有了解婦產科護理糾紛產生的原因,才能控制和解決護理糾紛,真正提高婦產科的護理工作質量[2]。
1.1法律意識差與侵權行為 護士是治療護理計劃的具體執行者,在護理管理和護理實踐中,確有忽視患者權益的現象,若醫生給沒有同房史的患者開陰道治療,護士在治療前未詢問患者即給予陰道治療,致使患者處女膜損傷;有的護士在進行床旁交接班時,不顧及周圍的環境,隨意暴露患者的隱私部位;有時患者因治療需要將個人隱私告知了醫務人員,而護士在不適當的場合談論,泄露患者的隱私,侵犯了患者的隱私權和保密權。
1.2缺乏責任心與瀆職行為
1.2.1婦產科全為女患者,姓名相似的患者多,同名同姓的患者同時住院也時有發生,查對制度不嚴格,造成發錯藥,打錯針、輸錯液、抽錯血、漏執行醫囑等。
1.2.2婦產科特別是產科患者的病情變化多,臨時醫囑多,工作瑣碎,又忙亂,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不落實,造成病情觀察不及時,報告醫生不及時,延誤治療。
1.2.3違反操作規程 如栓劑藥物的外包裝未去除就直接放入陰道,不但藥物無法發揮作用還導致陰道黏膜受損;將針頭帽、棉簽等隨手放入新生兒包被中未拿走,導致新生兒皮膚損傷;貴重化療藥物溶解不完全,抽吸不凈,從輸液排氣管溢出等,不但造成浪費,還導致輸入藥物劑量不準,影響治療效果。
1.2.4護理記錄書寫不規范 存在錯記、漏記、涂改、關鍵環節無記錄、記錄不及時不準確、醫護記錄不一致等。如將患病位置的左右側寫錯;錯將診斷性刮宮術寫成人工流產術,引起家庭矛盾;將新生兒姓名寫錯,出生時間記錄不一致等。
1.2.5護患交流溝通欠缺 如圍手術期知識宣教不到位,患者對術前禁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偷吃食物,造成麻醉后誤吸;母乳喂養指導不到位,導致產婦患乳炎等。
2.1增強法制觀念 因護理人員法制觀念淡薄而發生的婦產科護理糾紛時常發生,因此要定期組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辦法》、《醫務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等其中與護理有關的內容。學法、懂法、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自己,維護法律的尊嚴,保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3]。
2.2尊重患者的合法權益 尊重患者的隱私權、知情同意權、選擇權、監督權及平等享受醫療護理的權力。護士操作要履行告知義務,對惡性腫瘤患者,鑒于目前的衛生法規強調患者的知情權,既要及時讓患者獲知自身病情,又不致因此引發輕生、糾紛等不測事件,對不同文化層次的惡性腫瘤患者,在家屬認同的前提下,用分層次的脫敏告知方式,應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做法[4]。
2.3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差錯是護理糾紛的常見原因之一,防止護理差錯事故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效的科學管理制度。護理工作中的規章制度和操作常規都是血的教訓換來的,只有嚴格執行,才能保證護理工作不出差錯。例如三查七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等級護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護理技術常規等,護士均應嚴格遵守。護理工作具有獨立、直接、連續的特點,許多護理工作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培養護士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做到慎獨與嚴謹自律尤為重要,也是避免護士過失行為發生的重要保證。
2.4制定專科護理記錄書寫規范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指出,與護理有關的體溫單、醫囑單、護理記錄單患者可要求復印,是醫院和患者的重要檔案資料。當發生醫療糾紛時,要依靠其中的記錄判斷是非。制定專科護理記錄書寫規范,及時、客觀、準確地記錄護理過程,不斷提高護理病例書寫質量,以維護護患雙方協議。
2.5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 美國護理學家佩普羅認為護理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性的和人際間的過程,護理是一種教育工具和使人承受的力量。護理人員和患者接觸最多,在與患者交往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態度冷漠,出現問題不主動與患者交流就易出現護理質量糾紛。護理工作是與患者打交道的,護士應深入病房,認真傾聽,了解患者的需要,耐心解釋,解決患者的問題,做好健康知識宣教及指導。
2.6進行護理理論及操作技能培訓 良好的護理技術是防范護理質量缺陷的基礎與保障,醫學的高速發展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終身學習。護理管理者應為護理人員提供學習機會,培訓操作技能,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知識新業務。
婦產科護理對象包括婦科、產科患者及新生兒,服務對象對護理的期望值高,這就要求婦產科護理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規范自己的職業行為,減少護理糾紛,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1]馮殿卿.74起醫療糾紛事故的綜合分析.中國醫院,2008,8(4):69-71.
[2]苗從燕.婦產科護理質量缺陷原因及防范對策.淮海醫藥,2007,24(1):63-64.
[3]蔡可莉.家庭病床心理健康缺陷的心理護理.中華誤診學雜志,2009,7(7):669-670.
[4]彭訓娟.醫療糾紛防范中的護理作為.福建醫藥雜志,2008,26(3):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