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冬 劉長玉
炙甘草湯是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為心之陰陽兩虛導致的“心動悸,脈結代”所擬的名方;原文為“傷寒,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其藥物組成為: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煎服法為: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方為滋陰補血、通陽復脈之劑。
1.1 治療心動悸,脈結代 《傷寒論》中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钡臈l文記載。仔細分析其病機,并不難發現,本病的形成是由氣虛血少所致,血虛不能養心,故心動悸;氣虛不能推動血脈,脈氣不相順接,故脈結代。
縱觀本方,以炙甘草作方名,且重用,是以炙甘草為君藥。桂枝溫通經脈,助陽扶衛,有平沖降逆之功,與甘草相伍,可制動悸。生地黃、大棗、麥冬、麻仁、阿膠益營以充脈,生地黃能入心、腎,大棗、麻仁能入脾,麥冬能入心、肺,阿膠能入肝,合而觀之,則五臟之精并補。精化為氣,無陽則陰無以化,有桂枝以化之,更有人參以補氣,則五臟之氣得充。生地黃、大棗用量超出諸藥為臣藥,乃取生地黃補腎精,配伍桂枝則化腎氣以助衛氣,大棗配炙甘草益脾,助化源而益營。生姜配大棗,調和營衛。陰藥陽藥有炙甘草以和之,使之歸于一體。如此營血得補而脈道充盈,五臟氣充而推動有力,血脈復常,營氣得行,衛氣得通,心神得養而心悸得寧。煎以清酒,是取其溫通血脈之力,且地黃、麥冬得酒者良。
1.2 治療肺痿 炙甘草湯在治療肺痿病證中卻有著不同的配伍關系。炙甘草湯臨床上多用于治療肺痿氣陰兩虛咳唾涎沫多者。本病證見咳吐濁唾白沫,身熱不甚,或手足心熱午后加重,口干咽燥,時欲飲水,氣短喘促,動則尤甚,自汗,肢體乏力,或心悸、盜汗、失眠,食少倦怠,便溏,苔凈,舌尖紅,脈細數無力。辨證屬于氣陰兩虛。其治則:養陰益氣,潤肺益胃。這時方中的主藥就應當為具有養陰潤肺,養胃生津,清心除煩功用的麥冬。麥冬入肺、胃經,其性甘、涼,本方的病機重點在于氣陰兩傷,麥冬在人參、甘草、大棗、生地等藥物的輔佐下,既可大補中氣,又可大生津液,從另一方面看,麥冬甘寒可以養肺胃之陰而降火。麥冬在疾病的治療中起主導作用,為君藥。生地、阿膠、麻仁共用可以滋養肺胃之陰、補血潤燥,人參、甘草合用可以補脾益氣,是為臣藥;同時,炙甘草又有調和藥性、止咳化痰之功用;桂枝、生姜有通陽化氣之功,可以使養陰益氣之品得以通化,使補而不滯,減緩麥冬陰凝之弊,含有佐助與佐制之意,這兩味藥與生地、麥冬等甘潤之品相合也不會有辛燥之弊。
近年來,炙甘草湯因治療效果顯著,藥物作用穩定,無明顯毒副作用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對心律失常、心絞痛、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且療效顯著。
2.1 治療早搏 早搏屬中醫心悸范疇,是指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輕者為驚悸,重者為怔忡。多因稟賦不足,勞傷過度,久痛失養,情志所傷,導致心、脾、肺、腎、氣血陰陽不足,心神失養。氣血兩虛是早搏發生的基本病機,故治療本癥以益氣養血為主。炙甘草湯主要是養陰益血,復脈通陽。炙甘草能通經脈,補氣血;人參補氣生脈;桂枝通陽;生地黃、阿膠、麥冬、麻仁能養陰補血;姜棗調和營衛,氣血充則悸可寧,脈可復?,F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氣藥對心腦血管系統有較強的調節作用,能提高竇房結功能,加強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養血藥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及心臟微循環,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的作用,因而能夠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
2.2 治療心絞痛 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范疇,多因心陽不振、寒凝心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宜溫陽通脈、活血止痛。以炙甘草湯為主加減,藥用人參、炙甘草、大棗益氣,生姜、桂枝、香附、附子溫陽通經,生地、麥冬、阿膠、白芍補陰血,使血脈充盈,同時佐以三七、桃仁、紅花、丹參活血化瘀藥,諸藥合用,療效顯著。
2.3 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多屬中醫心悸范疇,辨證多為氣血不足,胸陽不振,治擬補氣血、振心陽,炙甘草湯加減藥用:炙甘草、制附子(先煎)各18 g,黨參、生地、阿膠、麥冬、五味子各9 g,桂枝、當歸各20 g,細辛8 g,生姜5片,大棗12枚。方中重用附子取其回陽救逆、散寒止痛之功,人參、黃芪甘溫補氣,麥冬、五味子斂陰安神,生姜、桂枝溫通心陽,炙甘草、紅棗益氣、養血安神、調和營衛,丹參、紅花活血通絡。諸藥配伍可收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復脈止悸之功。
臨床上,用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其他心血管疾病,也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如心肌炎,心肌病以及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炙甘草湯在心血管疾病領域有較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醫藥為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炙甘草湯作為中醫藥學的經典方劑,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廣泛用于治療心、肺系疾病。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炙甘草湯定能在醫學臨床領域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