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嬰兒麻疹發病率增高病因分析與護理
李紅
目的 探討嬰兒麻疹增高的原因及護理對策。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共收治麻疹病例40例患兒進行觀察、并采取相關護理措施,對患兒進行專科護理。結果 嬰兒麻疹與年輕產婦雖經麻疹疫苗接種獲得抗體,但其胎兒麻疹抗體較自然感染麻疹病毒所獲得的抗體消失的早有關。結論 加強流動人口的免疫接種率是降低嬰兒的麻疹發病率不可忽視的因素,護理措施得當,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麻疹;嬰兒;增高;病因分析;護理
嬰兒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傳染性強,發病率高,我國于1965年應用麻疹減毒疫苗后,發病率已明顯下降。但近年來,麻疹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1歲以內嬰兒發病明顯增多,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這40例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所有的病例均按呼吸道傳染病進行隔離。現將流行特點和護理措施效果分析、評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0例1歲以下嬰兒麻疹病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1~3個月5例 占7.9%、4~6個月9例 占14.3%、7~9個月16例 占25.4%、10~12月10例占15.9%。全部病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第七版麻疹診斷標準[1]。
2.1 40例麻疹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一般在38.5℃~39.5℃之間。口腔柯氏斑(麻疹黏膜斑)30例,咳嗽及卡他癥狀35例,所有患兒均無驚厥發生,恢復期均留有皮膚色素沉著。
2.2 流行病學 有麻疹接觸史26例,其中10例有密切接觸史,29例為母乳喂養,34例為人工喂養。
2.3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4.0×102/h者36例,麻疹特異性抗體Igm陽性者40例,弱陽性者13例,陰性10例。
2.4 治療 所有的病例均按呼吸道傳染病進行隔離,綜合治療抗病毒控感及對癥支持治療,如對并發喉炎患者給予霧化吸入。并發心肌炎者,給予營養心肌炎治療。重型麻疹加用丙球蛋白治療等。結果40例均治愈出院。
3.1 麻疹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二季為流行高峰
3.2 發病范圍大 10個月以下的嬰兒及40~70歲的成年人。麻疹抗體可以通過胎盤傳給嬰兒,所以嬰兒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不會發病。但隨年齡的增長,自身免疫力降低。
3.3 麻疹病毒生存時間長。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是惟一傳染源,發病前2 d至出疹后5 d內均有傳染性。
3.4 據專家分析,院內感染可能是低年齡嬰兒麻疹高發的主要因素。由于0歲組嬰兒尚未開始計劃免疫接種,所以容易被病毒感染,調查顯示,0歲組病例中,55.87%曾于發病前7~21 d因其他疾病去過醫院。
4.1 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制度 本病是通過呼吸道傳播,患兒發病前2 d至出疹后5 d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顯得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流行季節對易感患兒要提高警惕。流行期間對疑似病例應該專門診查,應設專門診室,單間收治,保持空氣新鮮,室溫在18℃ ~20℃,濕度在40% ~60%,每日紫外線消毒2次。每日通風兩次。
4.2 高熱的觀察及護理 發熱是麻疹的主要癥狀,40例麻疹患兒中均有發熱,體溫一般在38.5℃以上,本病早期患兒一般以中熱為主,出疹期間持續高熱,體溫持續在39℃以上者,可采取物理降溫或遵醫囑給予小劑量退熱藥,同時密切觀察患兒體溫變化,以及評價降溫效果。
4.3 眼、鼻、口腔及皮膚的護理 出疹期間患兒眼結膜充血、流淚,分泌物增多,微光,室內光線宜柔和,分泌物較多時,可用生理鹽水滴洗后,再使用適當的眼藥水,操作時應動作輕柔,防止眼部損傷,不要用手揉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密切觀察患兒口腔情況,重點是仔細觀察口腔麻疹黏膜斑出現及消退情況,多喂患兒白開水,保持口腔黏膜濕潤、清潔,操作時動作輕柔,以免對患兒口腔黏膜造成損傷。
4.4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①肺炎:肺炎是麻疹的最常見并發癥,幾乎所有的麻疹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應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消除口腔分泌物,給予生理鹽水加沐舒坦或糜蛋白酶霧化后,配合翻身拍背,必要時給予吸痰;②腹瀉:腹瀉的發病率一般占50%,一般是因為水分丟失過多,進食少,加上高熱的消耗,往往會出現電解質紊亂,護理上還應觀察患兒的前囟、尿量及皮膚彈性情況,遵醫囑按需補充電解質及所需能量,進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食物為主,保持肛周皮膚清潔,若發紅可外涂紅霉素軟膏;③心肌損害:心肌損害的患兒應注意休息,嚴格控制輸液速度,操作宜集中進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對于合并心衰的患兒應給予重癥監護,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
4.5 出院指導 出院后因患兒抵抗力下降會易繼發上呼吸道感染,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家長要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經常通風換氣,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受涼,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呼吸道感染。
我國自1965年應用麻疹減毒活疫苗以來,其免疫程序一直規定初免月齡為8月齡,隨著麻疹疫苗的廣泛應用,人群自然感染麻疹病毒的機會大大減少,目前8月齡至30歲左右人群中麻疹免疫力主要是通過麻疹疫苗的接種而獲得的,據本次統計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作為統一的40例嬰兒,其母親經胎傳給新生嬰兒的抗體明顯不足,而我國規定麻疹疫苗初免月齡為8月齡,接種后四周尚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據我們統計6~9月發病率占麻疹患病48%,劉白玉等通過對4~7月齡嬰兒麻疹胎傳抗體測試報導麻疹抗體陰轉率為75% ~94.87%[2],其中6~7月齡嬰兒陰轉率顯著高于4~5月齡嬰兒,孫荷等通過對出生至7月齡嬰兒麻疹抗體水平的母嬰配對檢測亦證實了出生7月齡嬰兒在高度免疫人群中形成一個易感人群[3],近些年麻疹在1周歲內嬰兒中的發病率有增高趨勢,其構成比逐年增加,1987年為11.76%,1989年為16.4%,1991年為28.15%,我們統計為57.5%,占比例較高[4],原因之一是我們只統計了住院患兒,年齡偏大,病情較輕的未住院未進行統計,其二是今年呈暴發流行趨勢。臨床還觀察到6月月齡以下的嬰兒患麻疹,其合并癥增多,死亡率高,目前我國由于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形勢下,流動人口增加,流動人口中兒童免疫接種率低,亦是造成暴發流行的傳染源。
綜上所述,嬰兒麻疹患病率增高的原因,與現在年輕產婦雖經麻疹疫苗接種獲得抗體,但其胎傳麻疹抗體較自然感染麻疹病毒所獲得的抗體消失得早有關,目前,當嬰兒體內麻疹胎傳抗體消失或不足時,在接種麻疹疫苗之前或接種的麻疹疫苗后尚未達到“免疫成功”,期間,這部分嬰兒就成為麻疹“易患兒”。要減少1歲內嬰兒麻疹發病率,宜將麻疹疫苗產生免疫應答時間及胎傳的麻疹抗體內消失情況結合起來考慮,是否將麻疹初免月齡適當提前至6~7個月齡較為適時,亦或婚前加種一次麻疹疫苗,加強流動人口的免疫接種率均是降低嬰兒的麻疹發病率不可忽視的因素。
[1]吳瑞萍,胡亞萍,江載芳.實用兒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714.
[2]劉白玉,馮增欣,徐愛強,等.4~7月齡嬰兒麻疹胎傳抗體及初次接種麻疹疫苗免疫應答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5,5:263.
[3]孫荷,杜文慧,歐陽小梅,等.出生至7月齡兒麻疹抗體水平的母嬰配對檢測.中華兒科雜志,1994,5:272.
[4]內科護理學,尤黎明,等.第四版.中國人民衛生出版社.
475000 河南省開封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