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淑芬 劉桂鋒 鄭春麗 韓雪 張淑偉 王玨
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方法,術后經常會發生患側上肢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運動幅度受限、肌力低下、運動后迅速出現疲勞及精細運動功能障礙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選擇了術后康復操,現報告如下。
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在我科行乳腺癌手術的125例女性患者;其中行保乳根治術者為31例,占24.8%,行經典根治術者為31例,占24.8%,行改良根治術者為63例,占50.4%。
由責任護士按功能鍛煉計劃對康復操內容進行示范指導患者及家屬,康復操內容交于患者,要求患者鍛煉3次/d,每次10~20分鐘。“乳腺癌術后康復操”分3個階段使用。
2.1 早期康復操術后2周內 第1節(術后24 h)握拳運動:握松拳。第2節(術后48 h)手腕運動:上下活動手腕,配合內外旋轉運動。第3節(術后第3天)前臂運動:上下屈伸前臂。第4節(術后第5天)肘部運動:肘部以腰為支撐,手臂抬高放置對側胸前,兩側交替進行。第5節(術后第7天)抱肘運動:健側手握患側手肘部,抬高至胸前。第6節(術后第9天)聳肩運動:往前、往后旋轉肩部。第7節(術后第10天)上臂運動:上臂抬高盡量與地面平行。第8節(術后第11天)頸部運動:兩手叉腰,頭頸往前、后、左、右及雙向旋轉。第9節(術后第12天)體轉運動:左右旋轉上體,手臂前后擺動。第10節(術后第14天)抬肩運動:健側握患側手腕至腹前,抬高至胸前平屈,盡力前伸。
2.2 中期康復操(術后3個月內) 第1節.收展運動:雙手向兩側展開45°左右兩手向斜下于腹前交叉,重復展開。第2節.側推拉運動:健側握患側手腕至胸前平屈,向患側推、健側拉。第3節.甩手運動:雙前臂向前平舉,雙臂由前向下后方擺動,雙前臂向前上擺至頭后側。第4節.擴胸運動:兩手抬至胸前平屈,向兩側用力展開,恢復至平屈。第5節.側舉運動:兩手側平舉,屈肘與肩同寬,恢復至側平舉。第6節.上舉運動:健側握患側手腕至腹前,拉至胸前平屈,上舉過頭。第7節.環繞運動:健側手握患側手腕,從胸前由患側向上環繞上舉,再向健側向下環繞交替。第8節.腹背運動:雙手放至肩部,向上側舉于頭兩側,弓步,彎腰,雙手伸直下垂。第9節.體轉運動:雙手臂上舉,一手叉腰,同時向后旋轉,目光隨另一手移動。第10節.整理運動:原地踏步,雙手前后擺動。
2.3 后期康復操(術后3個月開始) 第1節.熱身運動:腳與肩同寬,雙手臂配合吸氣、呼氣上下作環繞動作。第2節.甩頭運動:左右甩頭。第3節.抬頭運動:低頭,雙手抬至胸前,抬頭,雙手相握舉至頭頂,配合前后踮腳動作。第4節.伸臂運動:左右移重心,手臂依次上升,配合抬頭動作。第5節.側腰運動:側腰肌,低頭含胸,緩慢起立后,雙肩向后環繞。第6節.轉腰運動:左右移重心轉腰,手臂彎曲。第7節.環繞運動:雙手臂大繞環,左右移重心。
對125例患者術后隨訪3~6月,其中28例保乳手術、29例行經典根治術者于術后3周能完全恢復患肢的正常功能鍛煉,上肢無水腫。63例行乳腺改良根治術者,58例無上肢水腫;7例因患肢疼痛、化療無力而限制活動,無上肢水腫;3例因淋巴水腫、年齡大、出院后鍛煉不堅持。
乳腺癌患者術后由于創傷較大,活動時可加劇創口的疼痛;患側胸部包扎時間較長和負壓引流管的保留,限制了患側肢體的活動,加上術中腋靜脈分支和腋窩淋巴組織被切除,造成靜脈及淋巴回流障礙,導致患側上肢水腫,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使患者不敢或不愿意進行自主患肢功能鍛煉。因此,加強術后護理,正確指導乳腺癌患者的術后康復,選擇合適的康復操進行鍛煉,是保證患側上肢功能康復的重要方面[1]。正確指導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操的鍛煉,可以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增加了淋巴回流,減少水腫的發生[2]。本文的這套康復操經數百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應用,無不良反應,術后患肢功能康復率較高,效果滿意。通過康復操的應用,患者能按計劃進行功能鍛煉,促進了患肢功能的恢復,提高了術后的生活質量。
[1]陽世偉,王先明,宗智敏.乳腺癌術后康復操的設計與應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7):661-662.
[2] 李樹玲.乳腺腫瘤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