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玉麗 王思明
乳腺癌是危害婦女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是近年來發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療效。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適用于瘤體較大的良性乳腺腫瘤(一般為3cm),需行大區段乳腺切除;乳腺單純切除術;已確診的乳腺癌。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現將30例女性乳腺癌根治術的麻醉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臨床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的乳腺癌患者30例,均為女性,年齡35~65歲,平均43歲,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給予化學治療。
1.2 方法 一般選用C7~T1+T6~7間隙或T1~2+T6~7間隙。穿刺方法一般采用直入法或旁入法,一般上點多采用直入法穿刺,下點多采用旁入法穿刺。麻醉平面為C4~T10,由于阻滯范圍廣且平面高,部分患者出現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可加快輸液或靜脈注射血管活性藥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受抑制的現象,表現出呼吸無力,潮氣量減少,可面罩吸氧,必要時輔助呼吸。常用的局麻藥物有利多卡因、丁卡因、普魯卡因、布比卡因。胸部高位硬膜外阻滯時,應采用較淡濃度的局麻藥液,以減輕呼吸、循環抑制,并適當控制用量。
1.3 觀察項目 麻醉效果分為3級,優:無痛,生理指標大致平穩;良:無痛,生理指標中一項較差,但仍可完成手術;差:疼痛,需要輔助其他藥物完成手術。
術中應注意麻醉平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麻醉效果優26例,良4例,無麻醉效果差者。手術時間120~230 min,術中無局麻醉毒性反應發生。
乳腺癌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一般來講,乳腺癌的發病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的。乳房腫塊為乳腺癌最常見的體征,約1/3的乳腺癌發生在外上象限,大小不一,多為一側乳房內單發,偶見多發或雙側乳房,腫塊大多為實性腫塊,較硬[1]。但當腫瘤體積較小,或生長在乳房深部,周圍被軟組織包繞時,則不易觸清其硬度。麻醉醫師應在麻醉前1~3 d內訪視患者。
硬脊膜外阻滯麻醉適用于手術范圍較大、全身情況較好或不適宜施行全身麻醉的乳腺癌手術,包括乳腺癌根治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保乳根治術以及乳腺癌乳房單純切除術。一般選擇胸2~3或胸3~4椎間隙穿刺,導管向頭側置入3~4 cm。硬膜外阻滯的局麻藥用量較大,為預防中毒反應,術前1~2 h可給予巴比妥類藥。對阻滯平面高、范圍大或迷走神經興奮型患者,應同時加用阿托品以防脈率減慢,若患者精神緊張酌情增加鎮靜劑的用量,必要時加用神經安定藥。麻醉期間密切注意血壓、心率、呼吸,最好備有血氧飽和度監測儀,術中常規吸氧,對于較為緊張的患者適當選用藥物如杜氟合劑等,年老體弱的患者劑量應減少。也可采用持續靜脈微泵輸注小量異丙酚200 mg+芬太尼0.1 mg[按異丙酚1~2 mg/(kg·h)給予]。臨床證實效果較為滿意,既能使患者達到安靜舒適狀態,又能隨時喚醒患者,對呼吸、循環影響小[2]。應用靜脈輔助藥物出現舌根后墜,應及時給予鼻咽通氣管或口咽通氣管。如有呼吸減慢或減弱的,適當輔助呼吸及面罩吸氧。對于行乳腺癌擴大根治術者,清掃內乳淋巴結時,應密切觀察穿破胸膜的可能。一旦穿破胸膜,需氣管內插管全麻,按照開胸手術麻醉處理。硬膜外麻醉也適用于術前診斷尚不明確的手術,可先硬膜外置管不注藥,然后在局麻下做乳腺組織活檢,如病理診斷為乳腺癌,則再在硬膜外注藥阻滯麻醉下完成乳腺癌根治術。如果受術者精神較為緊張,麻醉成功后,可肌內注射哌替啶50 mg或100 mg,以增強鎮痛效果。硬膜外間隙注入局麻藥5~10 min內,在穿刺部位上下各2~3節段的皮膚支配區可出現感覺遲鈍。20 min內阻滯范圍可擴大到所預期的范圍,麻醉也趨完全,除感覺神經被阻滯外,運動神經也遭阻滯,由此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擾亂,術中應注意麻醉平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最常見的是血壓下降,一旦發現可先輸液補充血容量,靜脈注射麻黃素15 mg,血壓一般均可迅速回升。由于阻滯平面較高,肋間肌和膈肌可出現不同程度麻痹,出現呼吸抑制,嚴重時可致呼吸困難,甚至呼吸停止,術中必須仔細觀察患者呼吸,并做好呼吸急救準備。上胸部硬膜外間隙較小,故應采用小劑量低濃度局麻藥,可減輕運動神經阻滯,防止發生呼吸抑制。值得一提的是,術后常規給氧(特別是術后鎮痛的患者)。對鎮痛患者術后應定時檢查,注意呼吸、循環及意識等方面的情況,最好術后當天有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監測,確保術后鎮痛患者的安全性。
[1]孫增勤.實用麻醉手冊.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0.
[2]田玉科.臨床麻醉指南.第2版.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