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勛
隨著人們對中醫中藥的認識不斷提高,中藥越來越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中藥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而由于各種原因,中藥資源卻在逐漸減少,有的品種甚至面臨資源的嚴重匱乏。一些不法商販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采取各種各樣的不法手段,在中藥材中摻假、混雜,以降低成本,所以中藥材的質量越來越令人擔憂,在患者治療的過程中,中藥成本是越來越高,我們應該把藥品質量放在首位,加強中藥材質量的監管,下面就中藥材質量存在的問題及分析做以總結。
1.1 非藥用部位摻入 如黃連,秋季采挖后除去須根和泥沙,干燥后撞去殘留須根,市場上近幾年價格較高,為了增加重量,大部分都帶有黃連須根,雞爪連的中間還夾雜有大量的泥土,有的髓部已高度木化[1]。
1.2 人為摻假,以此充彼 以續斷飲片染成紅色摻入丹參中出售;以黨參種子、北葶藶子偽充蕓香科植物佛手的干燥成熟果實出售;車前子中摻入沙子等等。
1.3 炮制摻雜及炮制品質量不合格 如市場上銷售的全蝎,在炮制的過程中浸入了大量的鹽和水,使其增加重量;相同重量的胎盤,體積能相差一半[2]。
1.4 產地的原因,藥品質量相差甚遠 如青海的冬蟲夏草與四川的冬蟲夏草;海南沉香與其他產地的沉香的質量的差異很大[3]。
1.5 藥用部位區分不清 如當歸入藥時本應分歸頭、歸尾、歸身或者全當歸,臨床應根據治療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藥用部位,實際是臨床上銷售的幾乎全是全當歸,不管醫生開什么,均是調劑全當歸[4]。
2.1 相關人員法律意識淡漠 以及職業道德的缺失,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就會鋌而走險,做出違法及違犯職業道德的事情。
2.2 中藥產地來源混亂 中藥材最講究的就是“道地”二字,入藥品種混亂,同藥異名、異藥同名現象較為普遍;同一藥材多基源情況也較為普遍。
2.3 種植加工不規范 目前,我國中藥材種植還是以個體農戶分散種植為主,科學化種植水平很低;產地加工及飲片加工不規范,切制飲片前混入了大量的非藥用部位或雜質;采收時令不規范。
2.4 炮制不規范 切制飲片時應根據質地的不同而相應切制成薄片、厚片、段或者塊,可實際操作中為圖省事方便不能按要求切制。
3.1 對經營、使用等各個環節的相關人員進行普法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認識到質量是發展的前提保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銷售假藥劣藥都是違法行為。
3.2 杜絕腐敗現象,使采購人員能夠恪盡職守,嚴把藥品質量關,不給那些不法商販留下可乘之機。
3.3 從源頭抓起,在藥材的種植、采收、貯存、銷售各個環節把好藥品質量關,做好產地的凈選加工。
3.4 進一步完善中藥材的質量標準,做到質量控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加大政府督查力度,切實發揮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發現違法行為要從嚴處理,情節嚴重者可吊銷營業執照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我國的中藥材市場亟待規范,中藥材的質量標準亟待完善,這關系到中醫藥的發展前景,影響到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每一個醫藥人員都有責任和義務來關心這個問題,同時呼吁全社會來關注這個問題,為我們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凌一揆.中藥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3]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473-2667.
[4]張翊平.對中藥飲片實行商標注冊問題的探討.中國中藥雜志,2001,26(3):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