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并發癥的早期預防是其能否順利恢復的關鍵。介紹幾點護理技巧,能有效防止骨科長期臥床患者發生并發癥,以保證患者早日康復。骨科患者臥床時間較長,活動受限,易發生便秘、尿路感染、泌尿系結石、肺部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合并癥[1]。下面介紹幾點護理技巧,簡便易行,可有效預防骨科患者合并癥的發生。
1.1 清晨空腹喝一大杯溫開水或淡鹽水,這樣有助于清潔和刺激腸道蠕動,使大便變軟而易于排出。早晚各飲一杯酸牛奶,也有助于排便[2]。
1.2 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和粗雜糧,定時進食,切勿暴飲暴食。
1.3 由于早餐后結腸推進動作較為活躍,故早餐后1 h左右為最佳排便時間。不要忽視便意,更不能強忍不便。
2.1 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使患者尿量保持在1500 ml以上,如發現尿液呈粉紅色,或深茶色,應鼓勵患者多飲水或增加補液量,可使尿色呈正常顏色。必要時根據細菌敏感試驗選擇有效抗生素。
2.2 遵醫囑給予膀胱沖洗,以把膀胱內積存的沉渣沖出來[3]。
2.3 截癱患者需長期留置尿管,更換尿管時限不應超過3周。否則尿液結晶易集結在尿管內口,致拔管困難,損傷尿道黏膜。
3.1 指導患者吹氣球,定時定量,每次吹數個,每天兩次,以不疲勞為宜。定期做深呼吸和用力咳嗽。
3.2 每2小時給患者翻身叩背1次。腰椎術后禁忌叩背。
3.3 每餐后給患者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潔[4]。
4.1 接診新入院患者時,即對其進行皮膚、活動能力及營養狀態進行評估。
4.2 反復告知患者及家屬采取措施預防壓瘡的必要性,強調壓瘡必須以預防為主,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患者住院后,最關注的是疾病的治療及預后,對其他的告知往往不重視、不配合,責任護士在宣教的同時,主動操作,保證護理措施的落實。
4.3 保持床單、被服的清潔,皮膚清潔后應涂玉米淀粉保持局部干燥。玉米淀粉為可經口進食的物品,無刺激性,用后使皮膚清爽舒滑,保護皮膚的同時增加患者舒適度。
4.4 受壓部位一旦發生壓瘡,皮膚破潰,如無滲出,可局部涂燒傷濕潤膏,每日兩次。如創面滲出較多,消毒后可涂盧甘石粉劑。不建議涂龍膽紫,龍膽紫顏色較深,不利于觀察病情。
4.5 對骨盆骨折、腰椎骨折、頸椎骨折等絕對臥床制動的患者,經醫生允許方可使用氣墊床。
4.6 對于截癱患者,特別是感覺平面以下的受壓皮膚,應采取嚴密的預防措施。一旦皮膚完整性受損,其處于失神經營養狀態,創面極易擴大,難以控制[5]。
4.7 頸椎損傷配戴頸托的患者,注意頸托內應襯墊純棉毛巾,2 h放松一次。放松期間頸椎兩側以砂袋固定保護。注意觀察頸托上下邊緣與皮膚接觸處,特別是肩背部,有無皮膚變色、壓痕及破潰,發現異常及時處置。
4.8 正確使用便盆。監督家屬不可讓患者直接臥于尿不濕或塑料布上。
4.9 了解患者每餐、每日進食量,了解相關的化驗報告值,指導進食,保證充足的營養,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飲食,以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5.1 做好相關知識教育:告知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有吸煙(每天20支以上)、盆腔手術、淺靜脈曲張、惡性腫瘤、脫水、下肢癱瘓、糖尿病、肥胖、臥床72 h以上等。
5.2 注意觀察病情,深靜脈血栓的癥狀和體征是:患肢腫脹、疼痛,活動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轉者。偶有發熱、心率加快。皮溫降低,如影響動脈,可出現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6]。發現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5.3 早期行患側、健側功能練習,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5.4 肺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嚴重并發癥。臨床護理時若發現患者有咳嗽、胸悶、胸痛、口唇紫紺、咯痰帶血等應引起高度重視。除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外,還應及時將情況通知醫生。
骨科長期臥床患者并發癥的早期預防是其能否順利恢復的關鍵[7]。掌握以下幾點護理技巧,預防能有效防止骨科長期臥床患者發生并發癥,以保證患者早日康復。
[1]金芳.骨科臨床實用護理.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2-17;82--91.
[2]林梓凌,辛少方,全小明,等.臨床創傷骨折便秘發病原因調查.中國骨傷,2002,15(3):157-158.
[3]王蘭芳,李京力,袁松青,等.截癱病人神經源性膀胱的管理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55-57.
[4]顏美瓊.實用癥狀護理學.護士進修雜志,2003,17(9):643.
[5]林滿萍.骨科患者預防褥瘡發生的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9):36-37.
[6]劉聰,夏文芬,付麗萍,等.下肢靜脈血栓性疾病的護理方法及研究.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12(4):47-49.
[7]姜安麗,石琴.新編護理學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