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榮
(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城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25300)
乳癖屬“乳痰”、“乳核”范疇,是指婦女乳房部常見的慢性良性腫塊,以乳房腫塊和脹痛為主癥,其腫塊特點為硬結無痛,形狀不同,大小不等。包括西醫學的乳腺小葉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纖維瘤等疾病。本病發病緩慢,病程可達數月至數年,以中青年婦女為多見。筆者在臨證工作中采用針刺和中藥結合“從肝論治”乳癖實證,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病多與情志內傷、憂思惱怒有關。足陽明胃經過乳房,足厥陰肝經至乳下,足太陰脾經行乳外,若情志內傷,憂思惱怒則肝脾郁結,氣血逆亂,氣不行津,津液凝聚成痰。復因肝木克土,致脾不能運濕,胃不能降濁,則痰濁內生。氣滯痰濁阻于乳絡則為腫塊疼痛。八脈隸屬于肝腎,沖脈隸屬于陽明,若肝郁化火,耗損肝腎之陰,則沖任失調。《圣濟總錄》云:“沖任二經,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所以本病多與月經周期相關。本病的基本病機為氣滯痰凝,沖任失調,病在胃、肝、脾三經。西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癥與卵巢功能失調有關,如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的分泌相對增高。
主證:乳房胸脅脹痛,兩乳結塊,拒按,氣惱則疼痛加劇,伴有目赤腫痛,口苦咽干,月經先期,心煩易怒,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則:清泄肝火。
方藥:疏肝消痛飲加減。藥以醋柴胡、郁金、香附、白芍、夏枯草、三棱、莪術、當歸、川芎、麥芽、甘草為主。痛甚加川楝子、玄參;腫塊大加穿山甲、皂角刺。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針刺取穴:屋翳、期門、肩井、太沖、俠溪,均雙側,日1次,瀉法,10次為1個療程,3日后行下1個療程。
主證:雙乳脹痛、結塊,多于月經前、生氣后加重,脹痛感向腋下肩背部放射,胸悶不舒,腹脹納減,月經周期紊亂,舌質不紅,苔薄黃。
治則:疏肝理氣。
方藥:逍遙散加減。藥以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薄荷、甘草為主。乳房乳頭觸痛,加入夏枯草、鉤藤、炒牡丹皮、蒲公英;經行有大血塊者,加入王不留行、五靈脂。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針刺取穴:合谷、太沖、期門、屋翳、陽陵泉、肩井,均雙側,瀉法,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日后行下1個療程。
3.肝腎陰虛型
主證:乳房疼痛時輕時重,胸悶,脅肋隱痛,頭暈,目眩而干,腰腿酸軟,五心煩熱,怔忡,舌紅無苔,脈弦細數。
治則:滋補肝腎。
方藥:滋腎生肝飲加減。藥以炒當歸、赤芍、山藥、生地黃、熟地黃、牡丹皮、茯苓、五味子、山茱萸、炒柴胡、制香附、五靈脂為主。腫塊較硬者,加入牡蠣、皂角刺;煩熱口苦、失眠者,加入鉤藤、炒梔子、炒酸棗仁;伴見脘痞納差、神疲乏力者,加入黨參、廣陳皮、谷芽。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針刺取穴:腎俞、太溪、期門、肝俞、屋翳、天宗,均雙側,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日后行下1個療程。
患者,女,41歲,2008年3月就診。
主訴:雙乳疼痛2年。起因不明,多在生氣、勞累后疼痛加重,以脹痛為主,向腋下放射,與月經周期無關,伴有心煩易怒、失眠。曾去某醫院就診,鉬靶示為“乳腺增生”。予乳癖消口服、膏藥外貼無效來我科就診。
查體:體型稍胖,表情一般,面色略黃,舌紅苔黃,脈弦數。雙乳呈袋形對稱,乳頭、乳暈無異常,雙乳外上捫及多個0.9cm×0.5cm不規則散在顆粒,壓痛明顯。
診為乳癖(肝郁化火型)。治療以清肝瀉火為原則。采用上述針刺配合中藥治療。穴取屋翳、乳根、合谷、期門、肩井、太沖、俠溪,每次取3~4個穴位,用瀉法。用疏肝消痛飲加減,5次后疼痛減輕。2個療程后雙乳疼痛及腫塊消失,雙乳無壓痛,臨床治愈。
中醫學認為,肝脈散布胸脅,乳頭色青屬肝,若肝氣不舒,胸脅脈絡不通,乳房部位氣機不暢,可見乳房脹痛。“女子以肝為先天”,肝氣不疏,郁而化熱,迫血妄行,可見月經不調。女子乳房可因月經而變化,若氣機通暢,則肝氣條達而體健。如月經不調,則導致乳房結塊而痛。可見肝氣不疏是乳癖的主要因素。治療時采用針刺配合中藥口服,針刺具有止痛迅速、腫塊消退快、療程短的特點。配以中藥或疏肝解郁,或清肝瀉火,或滋補肝腎。兩者結合,相得益彰,故取得較為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