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
(江蘇省新沂市高流中心衛生院,221411)
腹部手術后炎性腸梗阻發生在腹部手術后早期(2周左右)。由于腹部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的一種機械性和動力性同時存在的粘連性腸梗阻[1]。我院采用從瘀著手敷臍綜合治療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32例患者均為2008年3月~2011年2月本院手術病人,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20~71歲,平均44.5±5.9歲;闌尾切除術后19例,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后9例,腹部外傷剖腹探查術后2例,胃癌根治術后2例。均發病于術后4~16天。其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腹脹、腹痛、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腹部可有壓痛;X線腹部平片可見小腸有多個氣液平面,有時可見結腸內積氣;白細胞可升高,但一般小于15×109/L。3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①禁食、禁水,放置胃管持續胃腸減壓;②全胃腸外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③應用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阻斷劑,必要時使用生長抑素;④早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5~10mg,靜脈滴注,每日1次,l周后停藥;⑤如有低熱及感染表現時應使用廣譜抗生素及抗厭氧菌藥物,如頭孢曲松、甲硝唑等;⑥在治療過程中如出現絞窄性腸梗阻征象,如腹痛加劇,反跳痛,高熱等,考慮立即手術。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藥散貼臍,藥散由蒲黃、五靈脂、大黃各適量研末,每次3~5g,麻油調膏。臍部75%酒精消毒后填藥,醫用膠布固定,24h換藥1次。
療效標準:癥狀消失,腸鳴音恢復正常,肛門恢復排氣排便,拔出胃管進食后腸梗阻癥狀不再出現為治愈。
結果:32例患者全部治愈,但治愈時間不同。治療組治愈時間最早3天,最晚8天,平均5.5天;對照組治愈時間最早5天,最晚12天,平均7.5天。兩者治愈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早期炎性腸梗阻發生原因[2]為手術中長時間的腸管暴露、廣泛的粘連分離等手術操作,腹膜炎、腹腔積血、積液或壞死組織和異物的刺激可引起腸壁的炎癥反應,包括充血、水腫、纖維蛋白滲出和腸管粘連,導致腸麻痹、粘連和不通暢,從而造成梗阻。腹部手術后早期腸功能恢復后再次出現腸梗阻的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證據是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要點。本病當屬中醫學“積聚”、“腹痛”范疇。腹部手術多由炎癥、外傷等引起,加之手術操作損傷脈絡,多存在“瘀”的因素。本研究從“瘀”著手敷臍治療本病,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大黃逐瘀散結,兼能瀉熱通腸。三藥共敷于神闕穴,共奏活血化瘀之效,使瘀血得化,氣機通暢,腑氣得行。研究證明:從瘀著手敷臍綜合治療腹部手術后早期瘀血型腸梗阻,可縮短療程,減少患者痛苦,降低患者治療費用,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1]李江力.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26例分析.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7):807-808.
[2]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征.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7):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