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學院,鳳陽 233100 李位三
用化學藥物防治蜂病,直接污染蜂產品和生態環境,并對蜜蜂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不符合綠色養蜂生產的要求。為了生產綠色食品(蜂產品),專家和生產者把防治蜂病著眼點和注意力放在生物技術防治蜂病的研究和應用上,是十分必要的。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內容范圍較為廣泛,是將動物、植物、微生物應用于蜂病防治。如利用有益菌落抑制或殺傷致病菌、寄生蜂等昆蟲防治巢蟲的“以蟲治蟲”,種類繁多的中草藥以及特色生物制劑等防治蜂病。
據報道,蘇云金芽孢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簡稱Bt),是目前應用較廣的一種生物殺蟲劑。該桿菌生長發育中,能產生芽孢并形成一種蛋白質毒素。當害蟲蠶食后,在腸內堿性環境中釋放毒素核心肽段,導致害蟲中毒死亡。人們用Bt菌株可濕性粉劑或懸浮液,噴灑巢脾和蜂箱,可以防止巢蟲的孳生。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蜂群中有一種細菌(Plp),用它處理蜜蜂的歐洲幼蟲腐臭病,治愈率可達74%,而且復發率比用土霉素治療要低[1]。
目前應用防治蜂病的EM,是由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細菌組合的一種微生態制劑。不僅能增強蜜蜂免疫力,而且對大肚病、幼蟲病、痢疾等防治效果明顯。EM原露、白糖、清水三者按1∶1∶8比例混合,倒入等量35℃的溫水中拌勻,密封24小時后備用。用50~100倍稀釋液喂蜂,2天喂1次,每次每群喂2~10ml,喂3次后改為3天喂1次。可治療蜜蜂孢子蟲病、螺原體和麻痹病。無病預防,用250~500倍EM稀釋液喂蜂,兩周喂1次,每次每群喂1~2ml。
蜜蜂的病蟲害也有天敵存在,諸多的寄生蜂即是。養蜂者可以利用野生寄生蜂幫助消滅巢蟲。在蜂群日常管理時,將抽出的空脾放在通風干燥、無陽光直射的地方,能招來姬蜂、金小蜂等寄生蜂,尋找巢蟲及蠟螟卵作為它們的寄主,一旦寄生蜂在上面產上卵,會致它們死亡,以減少巢蟲數量。
為此,剛提出的空巢脾和多余的蜂箱,不要馬上密封消毒,由于消毒時間短、不徹底或藥液濃度不夠,蠟螟卵和蛹很可能還安然存在,或部分存活。應先讓寄生蜂在巢蟲等害蟲上產卵寄生,再人工消毒滅菌,所收到的效果會更好。
馮峰等研制出的多功能生物制劑,在河北、吉林等7省市區的12個縣(市)30個蜂場的2746群蜂中試驗,防治蜜蜂白堊病效果達97.40%,防治由病毒和螺原體引起的爬蜂病效果為98%,防治細菌性疾病為100%,治蜂螨效果稍低為62.5%~70%[2]。無公害多功能的生物制劑應用于防治蜂病臨床是有希望、受歡迎的蜂藥。
能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統稱為“中草藥”,而加工、成分提取的產品,稱為“中草藥制劑”。目前利用中草藥防治蜂病越來越多,其使用類型分兩種,一是單方,用一種中草藥防治蜂病;二是組方(配方),由多種中草藥配伍應用于臨床。
(1)單方防治蜂病:在養蜂生產中,使用某一種中草藥防治蜂病事例很多,不少是養蜂者積累的經驗單方,已取得較好的療效。
用煙草浸液噴脾治療蜂螨是較早的治螨方法;芹菜提取物可以有效殺傷蜂螨,落螨率為94.84%。穿心蓮(5~6克)煎液或穿心蓮注射液(2ml),加入250~300ml的蜜水或糖漿(1∶1濃度),傍晚喂蜂,連喂 3~5次或用煎液加水200ml稀釋噴脾,可治療中蜂囊狀幼蟲病、蜜蜂大肚病等。還有黃連根浸液治療幼蟲病;馬齒莧汁治療歐洲和美洲幼蟲腐臭病;大蒜浸液治療爬蜂病、大肚病和痢疾等;丁香的白酒浸液稀釋兩倍噴脾、大黃蘇打片(1~2片/群)糖漿液喂蜂可防治白堊病等。
藥用植物薄荷有較強薄荷所具有的特殊氣味,芳香油含量較多,有驅避蜜蜂的作用,而薄荷蜜亦會有芳香油物質。筆者于1983年10~11月,結合飼喂蜜蜂越冬飼料,用薄荷蜜加水15%~20%喂蜂治螨。蜂群分4組,每組每日傍晚飼喂,連喂4次,第二天上午收集統計箱底落螨數。第一組喂500~600克,平均落螨為108.5只;第二組喂1500克,平均落螨193.0只;第三組喂2000克,平均落螨195.5只;第四組為對照組,掛螨撲片,平均落螨146.6只。試驗初步證明,薄荷蜜有螨撲作用:A.飼喂和治螨很好結合,沒有污染;B.薄荷蜜有較好的治螨效果,量效成正比,薄荷蜜喂量由500~600克增加到1500克,落螨數增加77.88%,日喂量增加到2000克,和飼喂1500克落螨數差異不明顯;C.薄荷蜜第一次治螨效果比有些治螨掛片效果好。藥用植物用于防治蜂病大有希望。
(2)多味中草藥配伍防治蜂病:在構建蜜蜂綠色生存環境的條件下,多味中草藥配伍組方防治蜂病使用不斷增加。南刺五加、虎杖、南天竹和樹舌(100∶70∶50∶20)組方的煎液噴脾或加糖喂蜂,可防治蜜蜂細菌病和病毒病;1984年沈磊等用積雪草、墨旱蓮、馬鞭草、車前草、刺莧和蒜頭配伍,煎液加糖喂蜂治療中蜂囊狀幼蟲病效果較好;大黃、薄荷、黃連和硫黃配制的粉劑,可防治蜜蜂白堊病。
為攜帶和治療方便,改泡液、煎液喂蜂的傳統治療法為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粉劑或顆粒劑。李位三等人從2004年起用5年時間,精心篩選出半枝蓮、連翹、黃柏等多味中草藥科學組方和量比,提取有效成分,研制出純中草藥的顆粒沖劑,在42家蜂場(預防性用藥的7家蜂場)的1600多群意大利蜜蜂臨床應用結果,該制劑具有多功能“一方治多病”的特點,預防效果很好,治療效果達98.01%,其中治愈率72.79%,顯效率14.14%,有效率占11.08%。治療歐洲和美洲幼蟲腐臭病有效率在98%以上,蜜蜂白堊病療效稍低,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別是92.00%和23.10%[4]。另外,安徽蜂業學會還編寫了首部《中草藥防治蜂病配方選編》,收入百種中草藥單方和配方,便于養蜂者就地取材用中草藥治蜂病,推動中草藥防治蜂病的普及。
(3)植物粉末防治蜂螨:國外很早就著手用植物治螨的研究,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用精細的松柏、冬青、桉樹、白蠟樹、椴樹等植物的葉片粉末,以及花粉粉末、面粉、葡萄糖粉、滑石粉等粉劑,撒在蜂體、框梁上、框距間。蜂螨接觸后,其足端吸盤失去吸附的能力和爬行的穩定性,從蜂體上墜落箱底,得不到營養而死亡。
法國養蜂者用粉末治螨的效果,用葡萄糖粉處理清螨率可達100%,花粉代用品為97%。澳大利亞用松針葉粉末治療蜂螨效果達95%,花粉末為87%[5]。我國以藥物治螨和粉末治螨相結合應用較多。例如,甘肅天水匯濤蜂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恒達藥業有限公司研制和生產推出的含中草藥制劑“蜂寶撲螨香粉”,是對大小蜂螨起到觸殺、熏蒸、粉浴等多功能殺傷作用的粉劑型撲螨藥,也是中草藥治螨的原理,使蜂螨失去附著蜂體的穩定性,把藥物治螨和粉末治螨有機結合。
用中草藥大黃、黃連、薄荷和硫黃(比例 2∶2∶1∶1)混合研成細粉末,以滑石粉為載體,撒在蜂路間2~3天1次,治療3~4次,對蜜蜂白堊病療效較好,亦可起到粉末治螨作用。將煙葉粉末、生石灰粉、洗衣粉,比例為1∶0.5∶0.2,混合均勻,加水(比例3)攪拌充分裝入容器密封至第二天使用。將藥撒在框梁上和蜂路,30g干煙葉粉末可治2個繼箱群或3個平箱群,治療時不關巢門。治療1次,可清除蜂體上蜂螨,如3天1次,連治5~6次,可殺死蜂房內蜂螨。
我國單一采用粉末治螨研究未見較多報道。筆者用粉末治螨試驗,因為粉末不很精細治螨效果不很理想,尚待進一步研究。筆者認為:粉末治螨成本低,方法簡單,無任何副作用,是好的治螨方法,應深入試驗,總結出療效好的方法和用量。
蜂產品被污染產生藥殘的原因,一方面是來自環境污染,噴施農藥、化肥、工業廢水廢氣等使水源、土壤、作物的污染;另一方面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防治蜂病用藥不科學,亂用藥、濫用藥。調查證明以往防治蜂病主要依賴化學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采用生物技術防治蜂病,可以停止使用和逐漸替代化學制劑和抗生素類藥物,最大限度減少蜂產品污染,為構建綠色蜂業提供條件。
生物防治蜂病表現出最大的特點,不僅是不造成污染,而且對蜜蜂不會產生毒副作用,很少產生抗藥性。例如中草藥制劑,是經過反復篩選、科學配伍,特別是經過浸泡、煎煮等制作過程,起到去毒作用,即使有毒也已被減弱或消除。其他生物技術更不會產生毒副作用。
EM微生態制劑由于是多種益菌組成,形成抑制和殺滅致病菌優勢,對爬蜂病、幼蟲病和大肚病等均有防治功效;多功能生物制劑亦能有效治療白堊病和蜂螨;蜂幼康顆粒沖劑是多味中草藥提取有效成分研制而成,呈現出對幼蟲病等一方治多病防治蜂病的優勢。不少生物制劑臨床應用具有多功能防治蜂病特性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哪怕是單一的中草藥)含有多種有效成分,防治疾病療效好。
生物防治蜂病的“藥品”,多來自于自然,成分復雜,功能因子多,不僅表現出多功能特點的優勢,還因為有較豐富的營養物質,對蜂體具有提供營養的保健功能,這是化學制劑和抗生素等藥物不可能具備的特點。前者防治兼養,養治結合,后者僅治不養。生物制劑在防治蜂病過程中,能提供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要素,從而提高蜜蜂的免疫能力。
生物防治蜂病是一種無污染的有顯著療效的方法。當前,推廣蜂業無公害生產綜合配套技術中,生物防治蜂病更顯示出它的重要性。過去應用來源廣、成本低的中草藥防治蜂病不多,經過宣傳和提供中草藥制劑(顆粒劑、粉劑)后,中草藥應用種類比過去普及,其他生物技術也日益受到重視。今后,繼續和大力開發物防治蜂病的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斷總結經驗,用生物防治蜂病技術取代化學制劑和抗生素易污染藥物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1]劉楠楠.淺談蜜蜂疾病的生物防治.蜜蜂雜志,2010(5);27-28.
[2]馮峰,魏華珍,薛運波.多功能生物制劑綜合防治蜜蜂疾病中間試驗.蜜蜂雜志,2002(6):4-5.
[3]李俊平,趙占熬,劉波.芹菜提取物防治蜂螨研究初報.中國養蜂,1989(1):8-9.
[4]李位三,張啟明,王啟發.中草藥制劑“蜂幼康”防治蜂病效果及其機理的研究.蜜蜂雜志,2008(10):5-6.
[5]方兵兵譯.用粉末防治蜂螨.中國養蜂,1989(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