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寧安市蜂業管理站 韓秀平
寧安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屬于低山丘陵區,境內峰巒起伏,山川交錯,丘陵廣布,地貌呈“七山一水二分田”之勢,森林覆蓋率為66%,活立木蓄積4,190萬立方米;以椴樹為主的深山木本蜜源約有55.5萬公頃,其分布占天然林面積的40%,占總面積的16%,是黑龍江省蜜源大縣之一。
寧安市養蜂歷史悠久,現有文字史料記載可追溯到1891年。寧安市現代養蜂業從新中國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歷經了從無到有、從傳統到現代規模化養蜂、從低谷到高峰的歷史變遷,依據不同時期的特點,將寧安市蜂業發展歷程劃分為4個階段。
19世紀末至新中國建國前(1949年以前),為近、現代蜂業初創階段。寧安市養蜂歷史較長,1891年即“有采松子者或采樵者,于枯樹中得蜂窩,其蜜無數,漢人教以煎熬之法,始有蜜有蠟”(《寧古塔紀略》)。據《牡丹江鐵路局志》記載,中東鐵路于1903年7月14日全線通車,鐵路各站俄籍員工攜蜂搬家,引入遠東黑蜂。1917年前后,俄國僑民移居,引入林區鐵路線橫道河子至綏芬河各火車站,每站5~6戶,每戶3~5箱,多者100箱,當時寧安有10戶,其中一戶養100箱。1937年日本入侵時,開拓團引入了意大利蜂,當時養蜂的主要是俄國僑民(1953年俄國養蜂僑民歸國,蜂留在了當地),還有朝鮮族人。
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為寧安縣蜂業集體生產經營階段。1951年寧安縣有蜂群300箱,主要是蘇式標準十二框箱,年均每箱產蜜40~50千克。1956年農村合作化后,養蜂業歸生產隊集體所有。1958年實行政、社合一,成立人民公社,有的成立公社養蜂場,當時蘭崗公社東升一隊養蜂100箱,馬河公社養蜂1,500箱,鏡泊湖果樹場養蜂200箱,鏡泊湖養殖場養蜂150箱,蜂業已形成特殊產業進入起步發展階段。1965~1969年穩步發展,年產蜂蜜130~175噸之間,1969年下滑,1970~1974年養蜂是歷史頂峰期,5年中平均每年養蜂在萬箱以上。養蜂有大小年之說,豐歉年之間波動較大。1975年之后,蜂群數量減少,蜂蜜產量卻在波浪式上升。到1977年牡丹江地區進行蜂業普查時,寧安縣養蜂為6092箱,養蜂戶102戶,仍然是牡丹江地區11個縣、局(農場局、林管局)的前四位。當時蜂業歸縣聯社主管,供銷社收購、銷售。
改革開放后至蜂業管理站成立前(1979~1995年),為蜂業生產徘徊緩慢發展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79年至1983年,4年間年均養蜂6321箱,年均產蜜219.5噸,是歷史上又一次產蜜頂峰期。1984年隨著農村土地承包,養蜂業由集體經營轉向蜂農自主經營,受蜂農個體經濟基礎制約,養蜂業開始下滑。20世紀90年代初,跌入低谷,1993年開始恢復,到1995年養蜂7010箱,實現產蜜351噸,比改革開放后的1985年蜂群增加了54%,蜂蜜產量增加192%,總產量是1985年總產量的近3倍。
蜂業管理站成立至今(1996~2010年)為寧安縣蜂業生產穩步發展階段。1995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蜂業工作,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寧安市蜂業管理站,隸屬寧安市農業委員會,全市蜂產業得以穩步快速發展,步入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管理的快車道。1995年之后的“九五”期間,蜂業生產又出現波動,只有1997年是“九五”期間的發展頂峰,養蜂8086箱,創歷史最高。進入“十五”期間,蜂業生產開始穩步發展,2002年又創新高,之后蜂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003年養蜂達到17470箱。至2010年養蜂達到43000箱,蜂王漿20噸,年產值4000萬元,已發展成一個重要產業。
在寧安市蜂業發展史上,雖然經歷了低谷、徘徊,但在養蜂實踐中積累了經驗,提高了技術,蜂業產業不斷壯大。主要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成就。
“八五”期間的1995年,蜂蜜產量最高為351噸,“十一五”的2009年在自然災害情況下產量仍達到1900噸,比1995年翻了5.41倍。蜂王漿、蜂花粉、蜂膠、蜂蠟等產品也相應大幅增加。蜂業產值大幅度增長,1995年蜂業產值164.5萬元,“十一五”的2009年蜂產品產值達到4000萬元,產值是1995年的24.3倍。
隨著蜂業的不斷發展,以蜂農養蜂為基礎,先后組建了蜂業公司、蜂業協會、蜂產品協會、蜂業專業合作社。蜂產品遠銷國內外,涌現出一批養蜂致富帶頭人。寧安市石巖鎮民主村甘師傅實現年產蜂蜜40噸,花粉3噸、蜂王漿400千克、蜂蠟500千克,年均收入40萬~60萬元,榮獲牡丹江致富帶頭人光榮稱號。東京城鎮光明村李子文年產蜂蜜30噸、蜂花粉2噸、蜂王漿600千克、蜂蠟250千克、年收入30萬~50萬元。榮獲寧安市農民致富標兵光榮稱號。
在寧安春、夏、秋蜜源連續不斷,尤其是夏秋蜜源能夠生產大宗產品,蜂群通過小轉地可充分利用蜜源條件,發展養蜂生產,獲得高效益。一是以椴樹為主的深山木本蜜源,約有55.5萬公頃,其分布占天然林面積的40%,占總面積的16%,椴樹開花期長流蜜量大,品質珍貴。椴樹分布于深山區,山區早春、盛夏蜜粉充足,蜂群發展快,但受自然因素影響,有大小年之說。二是以苕條為主的雜花蜜源,夏末秋初苕條開花期長、流蜜量大。三是以農作物為主的蜜源,春夏秋常年有蜜源,蜂蜜產量較穩定。
改善養蜂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轉變養蜂生產方式,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和產業化建設;穩步提高蜂產品質量,積極促進蜂業增效和蜂農增收,努力實現養蜂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
寧安市蜂業生產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可大力發展規模化養蜂,使規模化養蜂場(戶)和專業合作組織飼養比重達到70%。鼓勵、扶持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養蜂大戶30戶,改善生產設施和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產業化發展。寧安蜂業管理站將蜂業規模化發展確定為三步走:2011年至2013年,產量年遞增15%,產值年遞增25%;2015年蜂蜜產量達到 3892噸,年產值12207萬元;成為寧安市支柱產業之一。
在蜂業管理站的積極引導支持下,利用蜂業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作用,充分吸納蜂農加入,將從業人員從現有的1300人增加到3000人,蜜蜂群數由現有的43000群增加到60000群,蜂農年均純收入達到30000元。合作社全面推行“統一蜂種、統一購買生產資料、統一飼養管理模式、統一疫病防控程序、統一產品質量、統一打造品牌”的蜂業標準化生產。制定養蜂業發展規劃,并與黑龍江省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建立院社技術合作,開展技術引進和技術培訓,滾大發展“雪球”。
在蜂蜜、蜂花粉、蜂膠、蜂王漿、蜂蠟和蜂毒等產品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開發食用藥用保健價值,讓蜂產品給人類造福。在培養品牌上下真工夫,在質量上從嚴要求,充分發揮蜂產品作為綠色食品“安全、優質、營養”的優勢,進一步加快蜂產品開發步伐,發展基地建設,建立產供銷一條龍機制,可以有效抵御風險,為蜂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順應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時代潮流和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地域發展趨勢,依托鏡泊湖旅游區、綏芬河、東寧口岸優勢,提高出口創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