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武烈 瑪 蓮
新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醫醫院,新疆 阿勒泰 836500
我們采用針刺配合穴位埋線法治療頑固性面癱,收到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所選病人均為針刺治療10天,無明顯效果者,共63例,男性26例,女性37例;年齡10~85歲,平均40歲;病程1天~2月,平均17天。
參考《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
(1)起病突然。
(2)患側眼裂大,眼瞼不能閉合,流淚,額紋消失,不能皺眉。
(3)患側鼻唇溝變淺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側牽引。
(4)根據損害部位不同又分為:①莖乳突孔以上影響鼓索支時,則有舌前2/3味覺障礙。②損害在鐙骨神經部位處,可有舌前2/3味覺障礙。③損害在膝狀神經節,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與耳郭部的感覺障礙或出現皰疹。④損害在膝狀神經節以上,可有流淚,唾液減少。
主穴攢竹、陽白、瞳子髎、迎香、顴髎、地倉、頰車、夾人中、夾承漿、合谷。配穴足三里、氣海、關元等。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天為1療程。
針刺治療10天,癥狀無明顯改善者,取上述5~8穴位。方法:在穴位上作標記,常規消毒局部;采用埋線針將1~2厘米小段羊腸線,放入針套內,在穴位局部,左手拇指,食指繃緊或捏起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深度,邊退針套,邊推針芯,將腸線埋植在穴位內,針孔用創可貼貼好,以防出血感染。休息1周后可進行第2個療程的針刺治療。
按照《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療效評估標準中改良Portmann評分標準:比較患者兩側面部6種運動,即抬眉、閉眼、鼓腮、噘嘴、示齒、張大鼻孔。記錄患側減弱程度,每項滿分3分,分別為運動正常3分、運動減弱2分、運動明顯減弱1分、運動消失0分。另外,評估安靜狀態的面部情況,正常2分、輕度不對稱1分、明顯不對稱0分。滿分共計20分。
痊愈:20分;顯效:17~19分;好轉:14~16分;無效:≤13分。
63例中,痊愈44例、顯效15例、好轉4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面癱又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中醫學“口眼歪斜”、“卒口噼”等范疇。中醫學認為,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口眼歪斜。在穴位中植入羊腸線,能持續地刺激穴位,臨床上用針刺治療面癱均能收到好的療效,對于頑固性面癱,往往需要幾個療程時間。為縮短治療時間,提高療效,我們采取針刺配合穴位埋線方法,收到了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