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彩霞 楊孟香
吉林省延吉市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失眠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常見病,有資料顯示,30%的人群在忍受失眠的困擾[1],而其中一半患者有入睡困難[2]。筆者在臨床中運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失眠,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均為單純性失眠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17~68歲,平均40.1歲;病程2周~8年,<1個月9例,1個月~1年31例,>1年10例。對照且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8~67歲,平均39.6歲;病程15天~7.5年,<1個月7例,1個月~1年26例,>1年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3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失眠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為有失眠的典型癥狀:入睡困難,時常覺醒,睡而不穩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過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每日睡眠不足5h。伴隨癥狀:頭暈目眩,心悸健忘,膽怯易驚,口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煩躁,舌質紅或淡紅,苔少或薄,脈或弦,或滑,或細數。
所有入選治療組病例均予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方藥如下:熟地30g,山茱萸15g,淮山藥15g,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酸棗10g,酸棗仁20g,夜交藤15g,遠志6g,五味子10g,白芍15g,天麻10g,合歡皮15g。上藥加水3碗,慢火煎至1碗,于睡前30min服下,并于第2天早上復煎再服1次,最好均是空腹服。對照組:每晚睡前服安定2.5mg。兩組治療期間停服其他一切對睡眠有影響的藥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飲食,戒煙酒咖啡,調暢情志,定時起居,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30天為1個療程。30天后觀察治療結果及治療期間的藥物副作用。
3.1 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參照1993年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失眠證診斷標準評定[4]:臨床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10例,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對照組:治愈6例,顯效7例,有效14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67.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說明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副作用:治療組有3例引起食欲減退,頭暈;其余病人未見服中藥后不適,也未發現對中藥有依賴。對照組有6例,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倦怠、步態不穩,并有10例對西藥產生依賴。說明治療組在引起藥物依賴及藥物副作用方面亦優于對照組。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導致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生理因素:如旅行時差、倒班、噪音等。 (2)心理因素:如擔心、恐懼、興奮等。(3)軀體疾病: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癌癥、帕金森病、甲亢、消化性潰瘍、哮喘、關節炎等。(4)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焦慮癥、抑郁癥等。(5)藥物因素:因服用藥物、咖啡、酒、茶等的副作用導致失眠。在現代醫學中,通常予鎮靜催眠藥治療失眠。這類藥物通常有依賴性、成癮性、耐藥性、戒斷反應、宿醉現象等不良副反應。臨床上使用得最多的鎮靜催眠藥是苯二氮卓類 (如安定),它具有鎮靜、催眠、抗焦慮、抗驚厥等療效,但由于其副作用而受到一定的應用限制[5]。要避免這些副反應,選擇中藥治療失眠不失為較好的治療方法。
失眠在《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能眠”、“不得臥”《難經》中稱為“不寐”,是指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證。祖國醫學認為,形成失眠的原因很多:思慮勞倦,內傷心神,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響心神而導致失眠,但總病因是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其病機變化,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正如《景岳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明有不安其室耳。”故治療上,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原則。六味地黃湯,最早見于《小兒藥證直訣》,是滋補腎陰的名方,其方立法,以腎、肝、脾三陰并補而重在補腎陰為主,方中熟地滋腎陰、益精髓是為君藥,山茱萸酸溫滋腎益肝、山藥滋腎補脾是為臣藥,其成三陰并補以收補腎之功,并佐以澤瀉配熟地而瀉腎降濁,丹皮配山茱萸以瀉肝火,茯苓配山藥而滲脾濕,方中三補三瀉,補瀉并用,補虛而瀉實,共收滋補腎陰之效。筆者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用酸棗仁、夜交藤以養心安神,白芍、天麻以柔肝平肝潛陽,遠志以安神定志,五味子以收斂心神。諸藥并用,以調整陰陽,使陰陽平衡,心神得安,而睡眠好轉。
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失眠,療效顯著,引起藥物依賴及藥物副作用較少,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1] Insomnia and its treatment.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Mellinger GD et al.Arch gen Psychiatry,1985,42:3,225.
[2] C.Fernandez,Sleep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2000psychiatrist meet,USA.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第1輯),1993,186-187.
[4] Benzodiazepines for insomnia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a review of benefit and risk.Th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1995,41:473-478.
[5]劉曙晨.鎮靜催眠藥的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藥學分冊,2000,27(4):2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