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467000
腦血管病是指各種腦部血管的病損,一般分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常見的有腦出血、腦梗塞。嚴重的腦出血、腦梗塞患者多伴有昏迷,死亡率和致殘率很高[1]。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腦血管病昏迷患者58例 (病情極危重,24小時內死亡者不記入內),現將基礎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58例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齡22~82歲,平均56歲,其中腦出血患者31例,腦梗塞患者27例,均內科保守治療,昏迷時間2~45d,平均住院日32.8d。
2.1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生命體征。包括患者的視覺、聽覺、痛覺及生理反射;通過呼喚患者,觀察有無反應,觀察患者對簡單的命令反應是否存在;壓迫眶上神經,觀察面部表情及肢體有無移動;觀察瞳孔的大小、瞳孔的對光反應、角膜反射、咳嗽及吞咽反射等綜合判斷患者意識障礙的程度,以及昏迷是由淺變深,還是由深變淺。入院后0.5~1小時觀察一次,病情穩定后4~6小時觀察一次[2]。發現病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2 呼吸道護理 昏迷患者因咳嗽反射消失,分泌物或嘔吐物可滯留于呼吸道,采取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及時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順。持續低流量吸氧,如有舌后墜宜用舌鉗拉出。有呼吸衰竭或缺氧現象并出現紫紺者可采用人工輔助呼吸。每次翻身變換患者體位時,輕扣患者背部等,以防吸人性或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2.3 飲食護理 昏迷病人依靠鼻飼供給患者營養,正確的鼻飼方法、合理的食物結構及鼻飼時間安排直接關系著患者的康復進程。(1)插鼻飼管時可采取偏癱側鼻孔插入,插管深度要比測量長度多插入8~10cm,喂食時可搖高床頭20~30°,喂食速度要慢,喂食后30分鐘方可翻身叩背,能有效的防止食物返流,預防吸入性肺炎的發生。(2)飲食結構。采用的是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蛋白質、高維生素流質飲食。如營養餐、牛奶、果汁、雞湯、魚湯、米油、雞蛋面稀飯、蜂蜜和鹽水等。稍稠,以能吸入注射器為宜。(3)飲食時間安排。每2個半至3小時喂食一次,夜間可適當喂水,停喂飯,每日鼻飼7~8次,每次200ml,每日總量約為2000ml,溫度38~40°C,現用現配。
2.4 皮膚護理 每2小時翻身1次,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翻身時避免頭部振動,避免推、拖、拉動作,避免皮膚擦傷,必要時骨骼突出處給予軟墊等減少受壓,及時更換濕床單、被褥,保持床鋪平整、干燥。每周2次溫水擦浴,防止受涼。對于昏迷患者來說,使用電動氣墊褥能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
2.5 眼部、口腔護理 昏迷患者眼瞼閉合不全,因角膜長期暴露易干燥、發炎、潰瘍或結膜炎,因此每日用生理鹽水洗眼1次,然后滴入氯霉素眼藥水,并覆蓋油性紗布或涂眼藥膏,防止角膜干燥,以保護眼睛。對于昏迷患者吞咽反射遲鈍或消失,口鼻腔分泌物淤積于口腔,致使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而易引起口腔炎,每日早晚1次口腔護理,唇干者涂石蠟油,有潰瘍者涂適當的藥物。
2.6 肢體關節的護理 長期昏迷者應預防肢體畸形、攣縮,促進功能恢復,對偏癱側肢體進行良肢位的擺放,按摩肢體及對肢體做被動運動1~2次/d,改善血液循環及正常代謝,保持肌肉張力,關節活動度,維持肌肉的收縮,防止韌帶、關節囊和附近肌腱粘連,保持肢體關節正常活動。
2.7 大、小便的護理 昏迷臥床患者易發生便秘,可鼻飼蜂蜜水或含纖維素多的菜汁,每日按摩下腹部數次,如3天未排大便,可使用開塞露、緩瀉劑或灌腸等。如大便失禁,特別要保護肛周皮膚,用溫水擦洗,保持干燥,肛周皮膚如受刺激破潰,可涂馬應龍痔瘡膏、烤燈照射等。對于小便失禁或潴留者,給與留置導尿管,每日兩次膀胱沖洗及尿道口護理,定時放尿,每日更換尿袋,每周更換尿管一次,防止泌尿系感染。
腦血管病昏迷患者長期臥床,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所以對患者進行良好的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是維持患者生存的關鍵。作為一名護理工作者,要耐心、細心,主動周到地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工作,并做好出院指導工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昏迷病人也能幸福地、有尊嚴地度過他的余生。
[1]馮正儀,王蓓玲.內科護理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2]鄧春花,喻洪慶.昏迷患者常見并發癥與護理干預[J].中外醫療,2008,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