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130117)
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寧人,1615年生。早年業儒,30多歲時,棄舉子業而潛心醫學。他博覽諸子經史和各家醫籍,成為清代有名的醫藥學家。其方藥學成就尤為突出,撰《本草備要》、《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著作,對我國中醫學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汪昂認為,《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疏》、《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皆屬本草學巨著,內容詳備,但要點不突出;《本草蒙筌》、《藥性歌賦》等書內容簡略,但欠詳備。汪氏采上述諸家之長,尊《靈》、《素》、《本經》之旨,編輯《本草備要》一書,于1694年刊行。
全書共8卷,收載藥物478種,附圖400余幅。“藥性總義”部分,概括地闡述五味四氣所入,氣味陰陽屬性、效用,藥物升降浮沉,五臟所欲及補瀉總義,六淫主治所宜,五行生克和五味所傷,藥物產地與功效的關系,藥物炮制與用法大義等。每藥按其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的屬性及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禁忌、七情配伍、用法等分別進行闡述,對一些藥物的毒性、飲食宜忌、藥物的采集時間、真偽優劣鑒別等予以說明。由于該書選藥精,闡述詳,是一部既要且備的藥學專著。可貴的是汪昂遵古而不泥古,對“十八反”、“十九畏”能提出個人見解,對某些藥物闡述自己的認識,這種創新精神實屬難得。這本書在近代本草學著作中流傳較廣。
為了使醫者深明方理,臨證處方有所取裁,仿照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吳昆《醫方考》之意,汪昂纂輯《醫方集解》,該書匯集古代及與他同一時代數十醫家之說,詳細闡述方理,開創了新的按功能分類法:補養、發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書末附急救良方。這種分類方法比“七方”、“十劑”、“八陳”更科學、更合理、更實用,所以其后的吳儀洛《成方切用》、張秉成《成方便讀》等書,都仿其分類法而加以增改,也被現代編著《方劑學》所采用。
《醫方集解》中收載的方劑都是臨床常用的,藥味多在20味以內。主方之下標明方劑出處,便于查找和探究。方劑歸經為汪昂首創。解方匯集上自《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下至金元四大家、吳昆、李時珍等先賢之論,以及與其同時代醫家的觀點,使讀者對方劑組成原理有一個深刻而完整的認識。每方之后列舉附方,以示后人加減變化之法。
《湯頭歌訣》刊行于1694年。汪昂選臨床常用方劑290首,編成七言歌訣200首,每首歌訣采用一、二、四句押韻的形式,音調和諧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讀者習誦。歌訣中涵蓋方劑名稱、組成藥味、主要功用等內容,有的包含方劑來源,有些包括演化方劑等等,言簡意賅,方便記憶和應用。方后有簡要注釋,闡明方義,有助于對方劑配伍意義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書刊印后流傳較廣,幾乎達到“每手置一編”的程度。后世相繼有續補、注釋等著作出現,如初刊于1913年的章納川《章氏重訂補注湯頭歌訣》,1924年嚴蒼山撰寫的《湯頭歌訣續集》,1963年出版發行的由北京中醫學院編寫的《湯頭歌訣白話解》等。我國歷版醫藥院校《方劑學》教材都附有“方劑歌訣”,其體例和主要內容多宗汪氏《湯頭歌訣》,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方面起到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