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澤
(云南省普洱市中醫院,665000)
腦卒中所致偏癱是針灸科的常見病。腦卒中具有高致殘率的特點,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針刺治療對控制腦卒中后痙攣期肌張力的進一步提高,降低痙攣程度,促進患側運動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我科2008年7月~2010年6月治療中風偏癱患者240例,年齡42~68歲;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12例。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聯動治療組122例,男性64例,女性58例。對照治療組118例,男性64例,女性54人。均為發病1周~2個月的患者。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腦血管意外診斷。②符合中醫中風病診斷標準。③患側肌力≥2級,按Brunnstrom分期屬Ⅱ~Ⅳ期,肌張力等級符合Ashworth≥Ⅰ級。④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者。
1.聯動治療組:①取穴:患肢對側頭部運動區3針,患側下關、翳風、肩髃、曲池、伸臂、外關、合谷、液門、腎俞、秩邊、居髎、抬足、絕骨、申脈、太沖、足臨泣。伸臂穴在前臂伸側尺橈骨上段骨縫中;抬足穴在足三里下1寸。②針刺操作:頭針用2寸針依次從百會穴后0.5寸開始沿著運動區進針,在下肢區、上肢區、頭部區分別刺入3針,分別稱為1、2、3號針。手法行快速捻轉1min,頻率為200轉/min,體針進針后手法得氣,尤其要求針感翳風穴傳向面部,上肢伸臂穴傳向手指,可使手指張開,囑患者順勢伸手及張開手指,反復幾次至患者難以堅持為止;下肢抬足穴重點刺激,可使足踝、足趾背伸及同時屈髖屈膝,反復幾次,至患者難以忍受為度。③通電操作:頭針1號連接抬足穴,2號連接伸臂穴,3號連接翳風穴,通電頻率:200次/min,連續波,30min后取針,隔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3~5天行下1個療程,一般治療3~5個療程。
2.對照治療組:頭針運動區連刺3針通電,體針取穴與聯動治療組基本一致,上肢連接肩髃和外關通電,下肢連接秩邊和絕骨通電,頻率為60次/min,連續波,留針時間及療程與聯動治療組一致。
療效標準:基本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生活自理;好轉: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減輕;無效:治療前后無改變。
聯動治療組:基本痊愈28例,占23.0%;好轉85例,占69.7%;無效9例,占7.4%。對照治療組:基本痊愈16例,占13.6%;好轉79例,占66.9%;無效23例,占19.5%。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治療效果有統計學差異,P<0.05,聯動治療組療效更好。
大量現代研究顯示,針刺對腦組織多部位葡萄糖代謝、腦血流量具有廣泛的調節,認為針刺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提高局部腦血流灌注和腦細胞功能,促進損傷腦神經細胞的修復等效應來實現。不論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大都影響到大腦皮質、放射冠和內囊等部位,使大腦皮層對支配身體的神經通路發生障礙,皮質對運動的下行抑制作用喪失,低級中樞的活動就從高位抑制中釋放出來,造成腦卒中后出現以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為主的肌張力增高,引起肢體痙攣的病理改變。針刺療法通過刺激頭部穴、區,興奮神經感受器,產生的神經沖動經三叉神經或脊髓后角傳入三叉丘系或脊髓丘腦束,再傳導至丘腦,最后到達大腦皮層來調整身體各系統的功能,而皮質脊髓側束經錐體交叉后支配對側頭面及肢體的運動,通過頭體電針連接刺激,在大腦皮層和其支配的肢體產生電流通路(肢體通電部位一般為弱勢肌群),使大腦受損的神經通路得到有效的刺激和恢復,達到解除大腦“抑制性泛化”的效果,從而改善了肢體痙攣性癱瘓的情況,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中風康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針刺治療外,還包括康復訓練、心理干預、內科疾病的對癥處理等。針刺對腦卒中的介入治療是安全的、有效的,能有效改善腦卒中的神經功能缺損和運動功能障礙,頭體針聯合通電治療更能有效地緩解腦卒中帶來的肢體功能障礙,促進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