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東 叢莉瑩
(山東省榮成市中醫院,264300)
皰疹性口腔炎為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本病多見于1~3歲小兒,可單獨發生,亦可繼發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瀉、營養不良、久病體弱和維生素B、C缺乏等。急性起病時發熱可達38℃~40℃,1~2天后,齒齦、唇內、舌、頰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約2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軟腭、舌和咽部。由于疼痛劇烈,患兒可表現為拒食、流涎、煩躁,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常影響小兒進食。我院兒科對2009年6~8月診斷為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的患兒采用吳茱萸調和陳醋外敷涌泉穴治療,取得滿意的效果,總結如下。
將本組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6個月~2歲30例,3~5歲12例。對照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6個月~2歲26例,3~5歲10例。兩組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兩組患兒均采用常規治療。即:①注意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以修復創面,緩解疼痛。②多飲水,進食溫暖清淡流質飲食,避免進食太熱、酸性、辛辣刺激食物,同時適當補充B、C族維生素。③控制感染,口服利巴韋林顆粒和雙黃連口服液。
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吳茱萸調和陳醋外敷涌泉穴。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用藥后,次日患兒體溫正常,流涎停止,能進一般飲食;有效:用藥2天后,體溫正常,癥狀緩解;無效:用藥后,癥狀沒有改善。
兩組比較:治療組42例,顯效27例,有效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8.1%;對照組36例,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61.1%。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P<0.01),顯效率有顯著差異(P<0.05)。
中醫學認為,本病有外感風寒,寒邪入里化熱,或感受風熱,熱毒氣盛,上蒸口唇而致;有心脾積熱,熱耗陰津,陰液虧損;有脾經濕困,濕熱循經上蒸所致。西醫認為是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中藥外敷涌泉穴是中醫內病外治的一種獨特療法,它是將藥物研成細末,根據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液體調成糊狀,敷貼于涌泉穴,讓藥物經皮膚由表入里,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藥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有毒,含揮發油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醇等,還含有吳茱萸酸、吳茱萸次堿及吳茱萸苦素等成分,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功效,外敷治口瘡古籍早有記載。《本草綱目》載:“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吳茱萸外敷涌泉穴具有引火歸元,使浮游上炎之火下行,使該病得以迅速改善治愈。本方法用藥簡單、安全,小兒易于接受,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