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艷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醫院,255300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
淺談痛風患者的辨證施護
李文艷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醫院,255300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風濕性疾病。我們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辨證施治,并結合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護,取得較顯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痛風急性關節炎發作時多出現雙下肢關節腫脹,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水腫,并給予中頻電脈沖治療。直至緩解后72 h開始恢復活動。但需要時常變換體位,以免局部皮膚受壓,日久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縮及關節功能不良。鞋襪要寬松,防止局部摩擦破損。周身(尤其是局部)宜保暖,以防血尿酸鹽遇冷沉積,產生結石。
密切觀察病情,觀察受累關節紅腫熱痛的變化,注意有無發熱、頭痛等伴隨癥狀。觀察藥物療效及副反應,及時反饋給醫生,調整用藥。秋水仙堿不良反應較大,宜短期服用,以防肝腎損害。消炎痛等對胃腸道刺激較大,消化道疾患慎用。回避速尿、阿司匹林等藥,以免誘發本病。中成藥可服養腎痛風寶或治痛風的中藥湯劑。服用中藥應注意:濕熱蘊結型中藥宜飯后偏涼服用;濕熱留痹者,湯藥宜溫水服用;脾腎不足者,湯藥宜飯后溫水服用。鼓勵病人多飲水,每天飲水在2000 m l以上,以稀釋尿液,防止尿酸鹽在腎臟形成結石,以利于保護腎臟。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急性期局部不宜用冷敷,因為冷敷不利于炎癥的吸收和消散,容易導致尿酸進一步沉積皮下,使局部炎癥加重。中藥外治根據不同證型和病變部位不同,采取中藥外洗或中藥外敷法治療疼痛部位,達到消腫止痛的作用,療效得到一致認同。病變部位在指、腕關節的一般采用外洗法,病變部位在大關節的主要采用中藥外敷法,取適量中藥粉劑加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消腫止痛的效果滿意。也可用青敷膏或金黃散加醋或甘油調成糊狀,外用于關節紅腫處有清熱止痛的作用,同時還適用于尿酸性腎病關節炎疼痛發作。方藥:大黃50g,木通30 g,蚤休30 g,路路通30g,桃仁15 g,牛膝20 g,黃柏40g。水煎取汁,浸泡患處。對于痛風石皮膚破潰者,取石后可用獨活30 g,秦艽30 g,木瓜30 g,木通30 g,蚤休30 g,白芷20 g,土鱉蟲20 g,姜黃40 g,細辛10 g。水煎取汁,浸泡外洗患處,效果比瘡口換藥好。采用雙柏散熏洗與外敷的方法,也取得較好的療效,藥力自體表毛竅透入經絡、血脈而達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并且熏洗法優于外敷法。另外中西藥物結合外用,也有一定的療效。嘗試使用云南白藥與維生素B12液外敷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云南白藥有化瘀、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維生素B12通過局部神經感受器及痛覺中樞受體達到鎮痛作用,大大縮短了疼痛及紅腫消退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中醫學對飲食非常重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保證陰陽的動態平衡,其生化除靠先天——腎的溫煦充養之外,主要靠飲食中的水谷精微來維持。因此,應根據患病情況來調節飲食。痛風患者只有長期注意飲食,合理調配膳食結構,才能防止和延緩并發癥,減少急性發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痛風急性期多屬中醫“熱痹”范疇,以實邪為主,多為濕邪蘊于關節所致,但有熱盛、濕重、濕熱并重之別。又因早期服用秋水仙堿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因此,食物宜清淡、易消化,以清熱祛濕為主。尤其要多飲水,也可以用蘆根煎水代茶飲或梔子、板藍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飲,以利于尿酸排出;或用玉米須、絲瓜絡各60 g煎湯代茶飲,以堿化尿液。多食西瓜、綠豆湯、冬瓜等也有清熱疏利的作用。間歇期、慢性期要堅持低嘌呤、低熱量飲食,避免誘發性因素,常食解毒、健脾、利濕、消火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防其助濕生熱。忌酗酒。肝腎陰虛者,可給予生地黃粥、銀耳、芝麻等養陰生津,或用紅棗、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以補益脾腎;痰濁阻滯要多喝堿性飲料,如牛奶等,以助濁毒排泄[1]。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如動物的肝、腎、胰、腦以及鳳尾魚、啤酒、貝類等。
《內經》曰:善診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痛風病人多為中、老年男性,在家庭中是頂梁柱。其病情若反復發作,甚至發展為多關節炎、痛風石形成,或破潰關節畸形、痛風性腎病等,病人心理負擔加重,情志憂郁,這時應關心安慰病人,幫助病人采取積極正確的態度對待自身疾病,保持心情愉快,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和增強自身的免疫力。痛風不僅與自身應激有關,更與心理應激密切相關。A型性格病人痛風傾向顯著增高。因此,對A型行為模式的痛風病人,應使病人認識心身反應對自身的影響,糾正行為模式,正確對待名利,調整生活節奏,并加以心理疏導和心理指導,對病人給予鼓勵,協助其功能鍛煉,樹立信心,配合治療護理。急性發作時,由于關節疼痛難忍,會造成情緒緊張;或因疼痛造成夜不能寐,易焦慮、煩躁。我們應該從生活上關心體貼病人,照顧病人的生活起居。充分講解用藥的不適反應,以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向病人講解緊張、過度疲勞、焦慮、強烈的精神創傷時易誘發痛風。要通過精心的護理,以減輕患者疼痛,消除因之產生的擔心和顧慮,可以使用中醫的情志療法、自然療法、文娛療法等作輔助治療。
起居不慎,外感風寒,內聚濕熱可誘發本病。所以病人平時生活應有規律,注意氣候變化對病情的影響,及時采取保暖、防寒、防濕等措施,防止復發。中醫認為,勞則氣耗,氣耗則抗病能力、機體的修復能力降低,易發生其他病變。若外受風寒則極易損傷陽氣,故節勞、保暖甚為重要[2]。痛風急性期要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關節制動,盡量保護受累部位免受損傷,一般休息至關節疼痛緩解。72 h后恢復活動,活動量逐漸增加,促筋脈疏通,氣血運行通暢。平時要注意保暖,保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要起居有常,勞逸有節。可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避免劇烈運動,劇烈運動為無氧運動,產生大量乳酸與尿酸競爭排泄而使血液中尿酸升高。
護理工作中應重視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生活要有規律,避免誘因,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定期檢測血尿酸值,1~3個月檢測1次,以便調整用藥和防治心、腎尿酸性結石。加強行為指導,糾正一些導致肥胖的不良行為,如飲大量啤酒,長時間看電視、吃零食、睡懶覺,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酒,控制體重,減少痛風并發癥的發生[3]。
小結
痛風是一個終身性疾病,只要做好自身日常保健,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疾病,就可以避免痛風的反復發作,減少痛苦和經濟負擔,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痛風患者實施綜合辨證治療與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馮永麗,張棣,安在峰.飲食宜忌與健康.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315.
[2]齊昌珉:老年痛風性關節炎的護理.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學報, 2001,29(2):2.
[3]黃愛玲,孟風芹,陳紅.痛風患者的健康教育.護理研究, 2004,18(7B):1259.
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