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英 李海龍 李萌生
(山東省安丘市人民醫院,262100)
手足口病居家隔離觀察指導
李月英 李海龍 李萌生
(山東省安丘市人民醫院,262100)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 16]、腸道病毒71型[EV 71]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1]。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近幾年來隨著手足口病的日漸增多,尤其是普通病例,居家隔離觀察者不乏其人。因此,如何對居家隔離觀察患兒家長進行有關知識的宣教指導,已成為控制手足口病傳播、促進疾病康復的重要環節。我們在不同地點對患兒家長進行宣教指導,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陪同患兒前來就診和咨詢的所有患兒家長為指導對象,尤其是對6例拒絕住院治療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患兒家長作為重點指導對象。
分別在預檢分診處、發熱門診、兒科門診、急診科、輸液室等相關科室,對患兒家長進行宣教指導。指導方式包括:在走廊、診區等顯要位置設立宣傳版面,并配圖片介紹以宣傳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將衛生部頒發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的有關知識打印成書面資料發放給患兒家長閱讀。由醫護人員與患兒家長面對面交流、溝通,隨時解答患兒家長提出的問題。
1.加強對手足口病的認識。該病全年均可發生,一般5~7月為發病高峰,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本病的傳染源,通常以發病后1周內傳染性最強。臨床診斷病例分為普通病例和重癥病例。普通病例:發熱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無發熱[2]。多在1周內痊愈,預后良好。重癥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受累、呼吸及循環功能障礙等表現。病情兇險,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遺癥。
2.加強隔離消毒。本病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觸途徑傳播[3]?;颊呒S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食具、玩具等物品均可造成本病傳播,應立即將患者隔離,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并按照《山東省手足口病消毒隔離技術方案(試行)》的有關規定,對患者的居室及所污染的物品進行消毒管理。居室開窗通風,每日2次,每次30m in,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空氣微生物密度。地面及患者可接觸的物體表面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每日2次。小件物品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沖洗,每日2次。餐(飲)具用后煮沸消毒30min。體溫表每次使用后立即用500m g/L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min,然后用清水沖洗擦干備用。稀薄的嘔吐物或糞便用漂白粉覆蓋,作用2 h。成型糞便可用20%漂白粉乳劑2份加于1份糞便中,混勻后作用2 h。尿液每1000m l加入10000 mg/L含氯消毒劑100m l混勻放置2 h。盛放排泄物或嘔吐物的容器可用1000 mg/L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min,浸泡時消毒液要漫過容器。對于不能浸泡的物品、衣服、被褥等可置于日光下暴曬6 h。
3.飲食指導與口腔護理?;颊咭虬l熱和口腔潰瘍導致的疼痛而出現食欲下降,甚至拒食,應給予清淡、溫性、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多喝溫開水,以補充能量及水分,防止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口腔清潔,飯前、飯后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不能漱口的患兒可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對于口腔糜爛部位可用維生素B2粉劑或魚肝油涂抹,促進糜爛早日愈合。
4.皮疹護理。患兒皮膚的炎性丘疹、皰疹易繼發感染,抓破皰疹的皰漿液滲出會引起病毒的傳播[4]。因此應剪短患兒的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如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預防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兒,應隨時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純阂路?、被褥應清潔、舒適,經常更換。
5.密切觀察病情。注意觀察體位及意識等變化,手足口病患兒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體溫37.5℃~38.5℃的患兒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8.5℃的患兒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指導患兒家長掌握重癥病例早期識別,一旦發現患兒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呼吸加快、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異常表現要及時到醫院復診。
6.手衛生。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家長給患兒換尿片處理患兒糞便或直接接觸患者分泌物、口腔黏膜、皮膚皰疹等高危險操作,接觸患者與其周圍環境、污染物后均應進行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劑(聚六亞甲基胍、洗必泰、新潔爾滅等配制的消毒液)揉搓作用1~3min。
提高了患兒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識,消除了盲目恐慌心理,并能運用所掌握的消毒隔離知識及預防措施,積極投入到控制手足口病的傳播、促進疾病康復的工作中。6例患兒均在1周內痊愈,未發生嚴重并發癥及暴發流行。
在控制手足口病的傳播、促進疾病的康復過程中,居家隔離作為一種護理模式占很大的比例[5]。通過不同方式進行不同內容的居家隔離觀察宣教指導顯得尤為重要。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門診是醫院人員流動最多的區域,是醫患接觸最集中的場所。在門診開展不同方式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宣教指導,讓廣大民眾對手足口病有共同的認識,掌握最基本的預防措施,成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動參與者,形成群防群治。尤其是對居家隔離觀察患兒家長,從手足口病的流行特點、傳播途徑、病情觀察、預后,到有效的家庭消毒隔離措施,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提高了家長對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識,消除了盲目恐慌心理,讓家長們認識到了患兒居家隔離觀察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能運用所學到的消毒隔離知識和預防措施進行自我保護及自覺地保護他人,從而減輕了患者的病痛,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對控制手足口病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2010:4-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2009:4-6.
[3]顧植山.從手足口病談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意義.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3):385-386.
[4]張家香,吳燕.兒科門診應對手足口病的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7):22.
[5]華美遠,盛家香.手足口病的家庭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9,25(7):24.
201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