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萍,黃 楨(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上海市200336)
2001年12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71條明確提出了“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ADR)報告制度”,報告的3個主體為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在美國,90%的ADR由藥廠的醫藥代表收集報告[1]。在我國,由于管理體制等原因,大部分藥品是通過醫療機構銷售的,約有75%的患者用藥經由醫師處方[2],ADR也主要由醫療機構上報。據統計,2009年國家ADR監測中心共收到報表63.8萬余份,來自醫療機構的占84.6%。上述統計數據表明,現階段醫療機構不僅是診治疾病的主要場所,也是ADR發現、報告、處理和防范的主要場所,醫療機構ADR監測體系的規范與完善,直接影響著ADR監測工作的質量以及臨床ADR的防治。
我區位于上海市的西區,常住人口60余萬,區屬醫療機構包括2家二級綜合醫院、3家二級專科醫院、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內無三級醫院。2003年以來,在區衛生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長寧分局的共同領導下,區屬醫療機構通過健全組織架構、完善制度建設、優化運作程序等手段,積極推進各單位ADR監測工作的開展,促使全區ADR監測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根據上海市衛生局《關于進一步開展本市臨床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通知》精神,2003年1月,長寧區臨床ADR監測中心(以下簡稱“區中心”)成立,設主任、副主任、秘書等職,常設機構位于長寧區中心醫院,隸屬區衛生局醫管科管理。區中心成立后,制定相應工作制度與要求,督導區屬醫療機構成立各單位臨床ADR監測領導與工作小組,由業務院長領導、醫務科分管、藥劑科或質控部負責具體實施,全區臨床ADR監測工作正式啟動。
長寧區中心醫院是區內最大的一家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年門/急診量100多萬人/次。早在2002年,該院就在院內逐步開展本院ADR監測工作,至當年年底共呈報ADR報告表131份。借助區中心平臺,該院在全區率先建立了內部ADR監測三級網絡——臨床一線醫務人員日常工作最為貼近患者,作為一級網絡成員,負責收集臨床ADR信息,填寫原始報告表;各科或專業組主任和護士長作為二級網絡成員,負責對ADR報告表的初步審核,主要判斷用藥與ADR的關聯性,以避免錯報,同時負責與院ADR信息員的溝通聯系;院ADR監測領導與工作小組作為三級網絡,成員包括分管院長、醫務科長、藥劑科主任、院ADR監測信息員等人,其中院ADR監測信息員由藥劑科人員擔任,主要負責全院ADR報表的收集、整理,核實與完善信息后統一呈報。
區中心成立后,區屬醫療機構也相繼成立了各單位的ADR監測領導與工作小組,確立了信息員,建立了各自的院內網絡呈報體系。經過7年的實踐,各單位網絡體系基本成熟,報告數量由2003年的472份上升至2010年的1 291份,報告質量也穩步提升。
區屬各醫療機構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符合院情、可操作性強的各項監測制度和程序。如,各單位均制定了本單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制度》,明確報告流程,落實責任制,與考評掛鉤。某些單位還制定了獎懲制度、例會制度、“零報告”制度等。某些單位為了從環節上減少漏報,在藥房、輸液室、病房護理部設登記本,每月組織檢查。某些社區衛生中心將ADR監測工作納入本單位ISO9001質量控制體系,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管理。
區衛生局醫管科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長寧分局藥品科負責全區ADR監測工作的總體協調和管理。雙方聯合組成工作小組,建立巡查制度、例會制度、通報制度,設立專項基金,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確定重點環節,落實責任制。各醫療機構領導層把開展ADR監測工作作為保障用藥安全、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將其作為醫院藥事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2003年,區中心醫院在領導重視、制度落實的基礎上,全年報告ADR300余份,效果顯著。
一方面,區屬各醫療機構利用院內《藥物簡訊》、定期組織學習《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等手段,組織專人積極宣傳ADR監測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提高醫務人員上報ADR的自覺性,增強ADR報告的意識。另一方面,自區中心成立以來,每年請市中心及區中心報表審核與填報的專門人員對ADR報告表的填寫方式、填報中的疑點難點進行1~2次專項培訓和指導,以提高ADR報告表的規范性和質量。
醫療機構ADR監測信息員在收集報表的過程中可能都遇到過以下困難:紙質報表的獲取、保管、傳送不便;患者信息采集不便;報表統計、匯總、分析不便;監測信息的發布和反饋不便等。諸多不便直接影響醫務人員參與ADR監測工作的積極性,且因信息采集發布存在時間滯后、效率較低的現象,從而影響內部的藥品風險管理。
區中心醫院的信息化建設近年來走在全市同級醫院的前列。醫院利用自身信息化建設的優勢,基于HIS系統開發了適用于本院的ADR監測管理系統。醫師通過門診診間系統和病區電子病歷系統登錄,根據報表要求自動提取患者信息和藥品信息,顯著提高了報表填寫的效率,從而調動了醫師的積極性。醫師填寫的報告表只是初稿,保存在HIS系統中后,院ADR監測信息員定期匯總、統計,對報表中普遍缺失的藥品信息,如廠家、批號等進行完善,同時根據藥品說明書及相關文獻報道對關聯性作出初步評價。然后根據報告級別要求的報告時限,提請院ADR工作小組審核形成最終報告表,由ADR監測信息員登錄國家ADR監測網在線呈報。報告表從信息采集、評價、統計到各步驟審核并最終呈報,此一系列步驟無需紙質報表,在計算機系統中均能完成。報告表經上級ADR監測系統審核通過后,ADR監測信息員及時將有關信息在HIS系統中發布,提醒臨床注意可能存在的用藥安全隱患。
臨床藥學是醫院藥學發展的方向,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由于運行體制、業務性質、藥學人員專業素質等因素影響,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面臨諸多困難,尤其是缺乏打開局面的有效方法。ADR監測是臨床藥學的一項主要任務,是保障安全合理用藥的關鍵。區中心醫院在2002年以ADR監測為切入點,在區屬醫療機構中率先開展臨床藥學服務。臨床藥師深入臨床一線初期,由于醫學相關知識較薄弱,而藥學知識又僅僅停留在書本層面,加之患者病理生理狀態復雜,藥師的臨床思維欠缺,往往對醫師用藥思路不熟悉,用藥建議被臨床采納的比例不高,臨床信任度較低。后來,臨床藥師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利用自身藥學知識豐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首先,關注患者各項檢查指標,如肝腎功能、三大常規以及X光、B超等一些特殊檢查,如若發現異常,首先排除藥物影響。如果不能完全排除,則建議醫師停藥,并充分闡明理由。在這種情況下,醫師為安全起見往往會采納藥師建議。如果后續治療證明藥師當初的判斷正確,醫師對藥師的信任度將會提升。此時藥師再積極宣傳ADR知識,指導醫師填寫ADR報告表,醫師的配合度也會增加。通過這種方法,藥師參與了多種ADR處理,如胺碘酮引起的肺纖維化、降脂藥導致的肝功能異常等。其次,住院患者往往病情較重,合并用藥較多,醫師有可能忽視藥品之間的相互作用。藥師在這方面也可以發揮較大作用。例如,患者由于使用廣譜抗菌藥后出現腸道癥狀,醫師停用該類藥品,換用窄譜抗菌藥,同時予患者口服活菌制劑調節腸道菌群。臨床藥師及時干預,避免了抗菌藥與活菌制劑合用導致的活菌制劑無效。再如,老年患者往往會使用一些活血化瘀類的中藥,抗感染治療時要特別注意頭孢哌酮可能引起的出血等。
以防治臨床ADR為切入點,臨床藥師的工作容易見成效,也利于醫藥之間有效地溝通,使臨床藥師的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參與、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ADR監測報告系統正在逐步完善,但畢竟起步較晚,雖然報告數量已連續3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理想監測系統的報告率,即每百萬人口年均ADR病例報告為200~400份,但在報告表的質量、嚴重ADR報告比例方面仍存在不足,對報告表的分析研究仍不深入,報告表的預警作用仍不能很好地體現。
我區的ADR監測網絡已較為完善,區屬各醫療機構的院內監測網及相關制度均已建立,ADR監測工作步入規范化發展道路,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目前各單位的ADR監測工作僅停留在宣傳、報告、培訓等層面,幾乎未開展ADR研究,ADR信息的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對本單位藥品合理使用的指導作用未能充分顯現。其次,部分臨床醫師對ADR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及意義仍未能完全領會,某些醫師因將ADR與醫療事故、醫療糾紛相聯系而充滿顧慮,因此往往以日常工作量較大等原因為借口,不愿呈報ADR。另外,盡管衛生局有專項資金支持臨床ADR監測工作,但經費較少,隨著報告數量的增加,近年來獎勵資金不能完全到位,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報告人的工作積極性。
5.2.1 強化“可疑即報”的原則 大量原始ADR信息的積累是發現ADR信號、研究ADR發生規律及防范ADR的基礎。盡管單一或個別報表的因果關系判斷缺乏依據,但只要及時報告已經發生的可疑ADR,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就可能收集到大量有關ADR報告,當報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發現一些規律性的信號,因而可以及時采取措施,以各種方式發布信息,限制、停止有關藥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避免同一藥品、同樣ADR重復發生,保護更多人群的用藥安全和身體健康,甚至保護下一代的安全和健康。
5.2.2 重視易發因素,確定重點監測人群及藥物 醫院ADR集中監測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在某醫院中對所發生的有關ADR和藥源性疾病的各種情況進行不同規模的監測,并準確地統計出相關的數據,如ADR的發生率、危險度等[3]。這種監測既可以針對患有某種疾病的患者,也可以針對某種藥品來進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平時承擔著繁重的醫療任務,面對的就診人群以社區患者居多,尤其有大量的老年人和兒童。在使用的藥品品種和規格較多、ADR監測人力物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將老年人、兒童、肝腎功能有缺陷者、同時服用多種藥品的患者等有易發因素的患者作為重點監測人群,將重點人群使用的中藥、生物制品等類藥品作為集中監測的品種進行重點監測。這樣可以使ADR監測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5.2.3 強化醫、藥、護的協同作用 ADR監測對促進臨床藥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藥師在ADR監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而醫師是最了解患者生理病理狀態的人,是多數患者在醫院里最信任的人,是處方的開具者,是選擇藥品品種、規格和用法用量的決策者。護士是藥品的領取者,是藥物治療的直接實施人,也是發現患者用藥后可能出現反應的第一人。因此,像醫院中大多數工作一樣,ADR監測工作也需要醫、藥、護三者共同協作,充分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醫療質量和護理質量。
5.2.4 加快ADR監測的信息化建設,構建信息溝通與反饋機制 要提高ADR監測和報告的效率,并實現信息共享,離不開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應用[4]。目前,有條件的醫院已陸續開展ADR監測的信息化建設。我區目前僅區中心醫院初步開展此項工作,通過局域網收集ADR報告表、向臨床反饋ADR信息等,但系統中尚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區內社區衛生中心采用的是同一HIS系統,性能較穩定,信息量全面,因此可以以此為平臺,借助區衛生局的領導力量,盡快建設全區ADR監測信息化網絡,實現ADR信息共享。同時與區藥品采購平臺信息對接,從而可以在第一時間對嚴重或群體ADR作出反應,真正保障人民用藥安全。
5.2.5 逐步開展ADR研究 ADR報告資料的分析、評價工作是ADR監測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ADR情況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提供監測信息,以確保患者用藥安全。實踐已經證實,可疑藥品與所致ADR評價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它需要評價人員既有較充實的藥學知識,同時又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基層單位的個例評價是所有工作的基礎。因此,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充分發揮自身臨床一線工作的優勢,充分利用所收集的ADR資料,開展ADR信息處理和因果關系的評價,建立ADR數據庫,在信息上報和反饋臨床后,及時錄入數據庫中,可在條件成熟時作為開展ADR監測研究的依據。
經過數年的實踐,我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開展ADR監測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ADR報告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極大地提高。但醫療機構作為ADR監測的主體之一,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政策支持、領導重視、醫藥護協作、全社會動員等多方努力,ADR監測工作才能真正起到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用藥安全的目的。
[1] 邢 蓉,鄂 眉.中美兩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狀況的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0):230.
[2] 廖廣仁,賴偉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藥房,2004,15(3):137.
[3] 王魯平.醫療單位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1,3(2):100.
[4] 梁 毅,葛衛紅,劉 瑩,等.優化醫療機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體系及其運作機制的探討[J].中國藥房,2005,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