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系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證實,德國博世太陽能(Bosch Solar Energy)公司研制的鈍化發射極與背面太陽能電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PERC)轉換效率達19.6%。
該單晶硅電池采用絲網印刷金屬化技術和行業內得到廣泛應用的p型晶圓制造,尺寸為156 mm×156 mm,峰值功率達4.73 W。就一般 情況而言,采用絲網印刷技術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效率為17%~18.5%。
該電池背面覆有一層電介質和金屬層,并配有接觸點,有助于提高其光電性能。入射光在電池背面發生反射,因此發射極可將更多光線轉換成電能。電池正面的轉換效率也可實現優化。由于開路電壓較高,其溫度系數勝于其他標準太陽能電池。因此即使在光線較弱的條件下,采用該電池的太陽能組件仍可實現更高的輸出功率。
該公司首席技術官Volker Nadenau表示,電池研發成功源于采用了公司電池制造的專利技術,該太陽能電池組件將盡快投產。公司還將于2011年在德國Arnstadt市建立一個太陽能研發中心用于推動其在該領域的發展。
摘譯自互聯網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研制出一種可覆蓋在現有建筑標準窗玻璃上的透明有機光伏電池,在允許可見光通過的同時利用紅外線進行發電。
Vladimir Bulovic教授表示,太陽能電池組件約一半的成本來自玻璃和結構部件,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50%~66%的成本來自安裝成本,而如果利用該透明光伏系統發電,則可節省很大一部分相關費用。
透明光伏材料附著在玻璃內表面,可避免受到天氣和窗戶清潔的影響。雖然目前無法實施成本估算,但該成本相對較低。對于家庭用戶而言,該系統只需設置連接窗戶的配線和一只電壓控制器即可完成。
之前研制出的透明太陽能電池具有諸多缺點,例如光電轉換效率低下(小于1%)、阻擋過多日光而影響窗戶實用性等。該校研究人員通過采用紅外線反射涂層,找到了一種適用于該電池的特殊化學配方,實現了更高的透明度和效率。
該電池無需為建立新的發電系統而占用土地和建設相關基礎設施。與傳統太陽能電池組相比,通過利用現有窗玻璃發電增大了發電面積,有利于提升發電量。該系統還能抑制射入窗戶的大部分光線所產生的熱效應,并減少建筑內空調使用需求。
在前期階段該電池原型效率為1.7%,預計經進一步研發有望提升至12%,這涉及到光伏材料構成和配置優化。在未來十年內,該技術可轉化為工業化產品,屆時能與現有工業化太陽能電池組件相媲美。
摘譯自互聯網
美國SPG太陽能公司(SPG Solar)于2011年4月20日宣布研發出新一代浮動式太陽能光伏(Floatovoltaics)發電技術。該公司曾于2007年公布了世界第一個浮動式太陽能電池組。新型技術通過重新設計降低了成本,讓可用土地和屋頂面積較為稀缺的地區使用水上浮動式太陽能技術進行發電。
該技術具有三大優點,節能、節水和保護環境。采用該技術,各種灌溉用池塘、湖泊或水庫均可成為發電的平臺。公司CEO Chris Robine表示,該技術改變了傳統太陽能發電方式,讓不可能成為現實。現在,全世界客戶都可選擇安裝浮動式太陽能發電系統,該系統比地面安裝的太陽能單軸跟蹤系統在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
水上發電模式有助于可用空地面積有限地區進行發電。而對于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其優勢在于:可減少70%的水蒸發量,增強蓄水能力;通過抵擋日光照射最大限度抑制藻類生長從而提高水質,并減少用于水處理的刺激性化學品用量,同時降低水溫,提高發電功率。
系統工作原理與其他太陽能光伏發電設施相同,具有無移動部件和維護費用低的特點。通過技術改進,系統使用壽命可達20年以上。該技術尤其對于農業綜合企業、水利局、污水處理廠和公用事業部門有較高價值。
摘譯自互聯網
來自國土資源系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高層論壇的信息,我國將從四方面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啟動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工程:一是開展全國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大力推進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二是開展全國重點地區資源潛力調查,查明區域地熱資源潛力,加強中低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三是啟動干熱巖資源潛力評價,積極推進高溫地熱發電與干熱巖開發利用;四是開展淺層地溫能、中低溫地熱資源、高溫地熱資源及干熱巖開發利用示范,優化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模式。
地熱能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可以劃分為淺層地溫能(200 m 以上)、 地熱(200~3000 m)和干熱巖(3000 m以下)資源。我國是地熱資源大國,大力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
據估算,全國地熱資源總儲量折合標準煤8530億t,每年可開采的地熱總量相當于6.4億t標準煤,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3億t。其中,全國287個地市級以上城市淺層地溫能可利用資源能量相當于每年3.5億t標準煤,如有效開發利用,每年可以節約標準煤2.5億t,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億t。另外,我國瓊北、滇西、藏南、東南沿海等地都有希望發現干熱巖資源,可能成為我國重要的地熱能源開發基地。